黃金光芒勢不可當–窮漢翻身!拾荒老人撿到3.5公斤「鐵棍」 熔煉後賣5.3萬「喜變萬元戶」專家痛心:至少值3個億

screenshot_20220124_112148.jpg (800×423)


歷史的長河中,許許多多的事物不斷更替,有些東西被時間所淹沒,但是有些東西卻永遠的留存下來,這些留存下來的東西,都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和文化歷史的,他們被研究,他們具有生命的意義,所以他們被稱為文物。

在早些年,大陸重慶有一位姓陳的老人在江邊釣魚時無意中撿到了一塊「廢鐵柱」,這塊鐵柱重達90公斤,高約75厘米,他以為是塊尋常的廢鐵,於是將其拿到廢品站以65塊錢的價格賣掉了。

(拾荒老人)

還好當地文物局消息靈通,聽到這件事後立即前去查看,才發現這個鐵柱原來是漢武帝時期流傳下來的橋墩,粗略估計價值一個億以上。而這個文物也因此保留了下來。

可是相比鐵橋墩,另外一件價值3億的文物可就沒這麼幸運了……

拾荒老人的意外收穫

上個世紀70年代,各地都處在發展階段,大多數老百姓生活貧苦,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土地稀少、環境惡劣,糧食供給成了很大問題,很多人甚至淪落到了討飯度日的地步。

相比於東部,大西北的內蒙古地區人煙稀少,物資更加匱乏。所以大多數年輕人都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只有少數的老年人留在內蒙。

在生活艱難,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很多人沒有辦法,只好以拾荒來維持生計,而一個姓王的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老人就出生在這裡,一輩子沒有走出去過。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出門,希望能多撿一些廢品多賣點錢。不過這一天下來,老人的收穫並不多。

正當他滿臉愁容,準備回家的時候,突然看見不遠處的垃圾堆旁有一個長長的東西。那個東西在冬日的陽光下散發著光亮,他瞧著奇怪,於是打算走近仔細看看。

老人走近一看,發現那個反光的東西居然是個生了銹的鐵棍。儘管鐵棍的表面有著不少的鐵鏽和泥土,但依舊不能遮蓋它透出來的光芒,而上面還隱約地刻著一些奇怪的符號。

(撿垃圾)

撿到這個東西,老人高興壞了。要知道那時候鐵可比紙殼子和塑料瓶更值錢,他趕緊拿起來掂量了一下,發現這鐵棍分量還不輕。

於是他準備帶回家先清洗乾淨,再拿去賣個好價錢。回家後,老人先拿去稱了稱,發現那鐵棍竟然有7斤重。

他再拿去清洗了一番,這不清洗不知道,一清洗嚇一跳,這看似銹跡斑斑的「鐵棍」經過水洗之後,竟然泛著暗黃的金光。

(鐵棍近照)

老人瞬間就不淡定了,難道自己撞了大運撿到了一根「金棍」?而後老人再次仔細辨認,發現鐵棍應該並非純金,因為分量不對。

不過,至於這些老人並不在乎。金棍與鐵棍的區別,只在於錢多錢少。而就算是鐵棍,只要賣了也夠自己吃幾天飽飯得了!

於是他寶貝似地將其放在床邊,激動地等待明天的到來。第二天一早,老人便興高采烈提著這沉甸甸的「鐵棍」去到了當地的金銀店中讓老闆給他看看。

金銀店老闆也是個實誠的人,他端詳了一會兒後直接告訴老人這個鐵棍的黃金質地不純,直接賣是賣不到好價錢的,不如就乾脆熔了提純,價格也能賣高點。

老人一聽能多賣錢,二話不說就爽快地答應了。最終,這3.5公斤「鐵棍」提煉出了2公斤黃金,老闆按市場價給了老人12000(約5.3萬新台幣)元。

這在當時可是很大一筆巨款,拿到錢的拾荒老人也在一夜之間成了人人羨慕的「萬元戶」。

(冶鍊金塊)

老人在得到這一大筆錢後,為自己添置了新衣服,修建了自己的房子,而這樣的舉動在當時立刻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人們紛紛來找他詢問原因,老人也不避諱,將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告訴了大家。就這樣,在這個不大不小的鎮子當中,拾荒老人意外撿了「黃金棍子」的消息不脛而走。

而這種奇聞軼事當然也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最後這件事傳到了考古專家的耳朵裡!

只是一根鐵棍而已,至於驚動考古專家嗎?其實不然,老人眼中的鐵棍在專家看來,遠不止那麼簡單……

3.5公斤鐵棍背後的價值

專家們得知這件事後,便猜測老人賣掉的鐵棍很大概率是古代的文物珍寶。

因為在前幾年,考古界就在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柴登村發現了戰國晚期的「阿魯柴登墓」遺跡。

雖然這個墓由於客觀原因被人破壞,但仍然出土了兩百多件極其珍貴罕見的匈奴金銀器,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鷹頂金冠飾」。

就目前已知的資料來看,鷹頂金冠飾是我們知道的先秦兩漢間北方少數民族頭冠飾的唯一標本,它不僅是地位的象徵、還是權勢的標誌,還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可以稱之為「匈奴藝術瑰寶」。

(出土的鷹頂金冠飾圖片)

那麼如今拾荒老人撿到的「金棍」,是否也和鷹頂金冠飾有同樣的考古價值呢?專家們想到這個問題就坐不住了,他們立即找辦法與老人取得了聯繫。說明來由後,老人將專家們帶到了他發現鐵棍的地方。

在對發現地進行一番考察之後,文物專家又將所提煉的鐵棍殘渣和金塊進行了反覆的測定和復原。

(進行對比研究)

最後通過詢問鐵棍的體積大小及相關特徵後,專家們得出結論,認定這個鐵棍是匈奴時期十分罕見的金器,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而且極為珍貴,老漢熔煉之後,國家至少損失了三億元!

眾所周知,匈奴並沒有文字,而且出土的文物也極為少見,尤其是金器一類。

(匈奴文物)

所以一件文物能夠反映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特徵,對於研究中國的文化有著巨大的價值。

而這個價值不菲的鐵棍,當然也蘊含了當時的文化特徵和民族特徵。

老人提煉賣錢,失去的不僅是一件寶貴的歷史文物,更是讓我們失去了了解匈奴文化、匈奴金器的機會,這對歷史研究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此物件與華夏的密切聯繫

不過,珍貴的文物已被熔煉,可專家們卻沒有停止對這根鐵棍的研究。

在緊密的勘察下,他們確定這一鐵棍為”昭君出塞”時期的文物。而它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也有著緊密的聯繫。

(昭君出塞)

原來,在漢帝國剛建立的時候,經濟、軍事力量以及綜合國力都不算強大,而當時在北方地區的匈奴則恰恰不同,他們實力雄厚,發展迅速,還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經常襲擾邊界。

為了保障國家發展,民生安穩,漢朝君主一邊採取小規模象徵性的抵抗,一邊採取「和親」政策,以求和平發展的時間和機會。

(漢匈之戰)

這種局面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得以改變。當時,漢朝通過幾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完成了漢朝對匈奴從戰略防禦到戰略攻勢的轉變,基本實現了對匈奴的遏制。

不過到了漢元帝時期,由於元帝沒有任何治國的才能,導致皇權式微,朝廷上下十分混亂,西漢也因此逐漸走向衰竭,這也因此有了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為「寧胡閼氏」的故事。

因為昭君公主捨己為國,以此換來了兩國之間的和平,而與此同時也將很多漢王朝的先進文化傳到了匈奴,同時匈奴也將自己的冶鍊技術傳到了中原地區。

因為當時匈奴很多都是在如今內蒙古一帶活動,所以在這裡也留下了他們冶金的痕跡。

(匈奴人)

誰也想不到,在距離那個時期幾千年以後,當初的物品卻在陰差陽錯間被老人發現了,而且因為他的不了解,讓我們錯失了研究匈奴、漢人對冶金技術的掌握程度。

但是現在說什麼都太晚了,因為時光不會倒流,這件事既然已經發生,無法挽回,我們也只能吸取教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