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娃好好的寫個作業,真的太難了

  好的,我又來吐槽我家娃了。

  每次我在說娃的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有一大堆家長(尤其是不認識的)跳出來指責我:你的方法不對,你的態度不對,你這麼教孩子不對,你看看我家孩子巴拉巴拉巴拉……

  每次遇到這種家長,我都特別想跟他們要個地址,然後把我家娃快遞過去,讓她們教,不用時間長,一個禮拜就行,她們不崩潰就算我輸,跪下叫祖宗都行……

讓娃好好的寫個作業,真的太難了

  各種育兒書心理書真的是都翻爛了,落到自己家娃的身上他們就是不肯配合,對學習這件事,完全提不起來任何興趣,不是說孩子天性都是愛學習的麼?不是說好奇心是人類的本能麼?到底發生了啥讓他們看到題就哭看到書就困呢?

  其實我也認可孩子天生是有學習熱情的,比如老二最近迷戀的昆蟲和建築,他就能認認真真的坐在角落裡看一天百度地圖,對世界前幾名的高樓如數家珍,現在又迷上了橋樑,天天要求看珠港澳大橋的紀錄片,對於昆蟲的名字,多難的字讀兩遍就能記下來,但是,不要讓他看課內的學習內容,什麼計算什麼寫字,堅決不配合,每天都是靈魂拷問三連擊:「我為啥要學習?」「學習有啥用?」「不學習能咋滴?」

  我也努力嘗試過從他的愛好延伸到真正學習的內容,比如比建築的高矮來學習數學,看百科上的昆蟲介紹來讓他認字,然而……娃完全不肯配合,他主動問的你回答就好了,多餘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

  兒子有愛好是好事,可是考試不考啊!!你不認字也成不了法布爾詹天佑啊,你乖乖回來先把基礎知識學學行不行?

  每天寫作業的時候,我都能被他倆的拖拉和厭學的態度氣到腦溢血,完全沒有自覺性啊,別人都問我為啥看娃寫作業那麼累,我就這麼說吧,如果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我忽然下樓去了個廁所,那麼等我回來,不用懷疑,之前寫到哪裡現在還寫到哪裡,多一筆都不可能。

讓娃好好的寫個作業,真的太難了

  只要我不盯著,他們就處於暫停的狀態,我不催,他們能寫到地老天荒,中間還有無數事情,要喝水要尿尿要拉屎嗓子疼肚子疼……

  我一定會短壽的,絕對會的。

  所有人都告訴我要培養好習慣,否則只能是越盯越懶越盯越拖拉,不過之前對於他倆好多作業都無法獨立完成,就得一道道給講給念題,基本處於教學的狀態,不盯也不行。

  最近稍微能獨立做一些題目了,我也打算開始正式引入「習慣培養」的技術開始鍛煉鍛煉他們倆。

  基本上是結合了時間管理和正面強化的內容來給他們做規劃,其他家有拖拉娃的家長也可以簡單參考一下:

  第一步:樹立時間觀念

  買了個番茄鐘,每天晚上各項任務開展之前,先問一下他們需要多長時間,比如珠心算的70道題,自己覺得多久能做完,回答:20分鐘,好的,那就擰20分鐘,你自己來做,做完媽媽檢查,這邊可以同步跟另外一個做卷子。

  實行了一段時間下來,整體效果還可以,雖然在做的過程中每天都要喊我八百回:「媽媽,加二下五減三對不對?」「媽媽這個是得8麼?」而我通通都回一句:「你自己先寫,寫完媽媽給你批!」好歹拖拉的情況改善了一點,中間有時候走神,我只要點點番茄鐘提醒一下就乖乖繼續做去了。

  將虛擬的時間可視化,會增加孩子的緊迫感,而讓他們自己制定計劃,他們也會感受到有一些主動權,所以在配合上會更積極一點。(不過最近有的時候發現自己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他們會偷偷的把番茄鐘多擰十多分鐘,我選擇假裝看不到,有時間意識就可以,加快速度是下一步的計劃。)

  第二步:建立強化序列

  這個說起來比較抽象,是心理學斯金納前輩的一個理論,但落實到具體案例上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強化物」的概念很多人都知道了,有正強化和負強化,正面強化就是你做對了我就給你一塊糖,與之相對的就是負強化,你做對了我就不罰你了。

  基本了解點育兒知識的家長大概都聽說過這個概念(但其實強化理論的使用還是要慎重的,在後面會跟大家具體說),不過在針對沒有明確目標和方向,日常學習習慣也不佳的孩子身上,使用強化的方式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在使用強化教育方式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及時強化,就是在孩子有正確行為的時候及時給予肯定,讓孩子逐步建立良好的習慣,二是建立強化序列,讓孩子覺得每一份付出都有收穫。

讓娃好好的寫個作業,真的太難了

  所謂的強化序列,就是在使用強化物的時候,引入升級的製度。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社交軟體或者遊戲的掛級,每天登錄都有獎勵,連續登錄三天獎勵升級,連續登錄七天獎勵再升級,現在的幼兒園和小學老師也經常會採用這種方式,比如給孩子建立一些評分規則,認真聽講給一朵小紅花,桌面整潔給一朵小紅花,小紅花積累到5朵可以換一塊小橡皮等等。

  如果不建立強化序列,每次孩子表現好都給一朵小紅花,積累到十來朵的時候孩子可能就對這個獎勵喪失了興趣,所以強化序列的好處在於,能讓孩子有動力完成短期目標之後,能積極為更大的目標而努力,進而建立良好的習慣。

  而在強化物的選擇上,也基本是因人而異的,一定要建立在孩子感興趣的基礎上,我們家長最常用一般有幾種:

  比如物質獎勵(零食或玩具)、

  比如娛樂獎勵(去遊樂園或旅遊等)、

  比如自主時間獎勵(可以給一定的看電視或者玩手機的時間)、

  還有一些精神上的獎勵(鼓勵或者誇獎);

  在學校的話,老師給予的獎勵就更多種多樣,除了上面的幾種,還可能增加一些獨特的獎勵,比如讓孩子在班集體中擔任一定職務、比如將某個同學樹立為某個方面的榜樣,號召大家向他學習等等(許多案例證明,這種獎勵對於孩子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被這個類型的獎勵所鼓舞)

  軒轅已經比較大了,而且偏好也很明顯,所以我很明確的給他倆每人打了一張周計劃表,上面寫好每天要完成的任務,完成一項畫一個,當天任務都完成了給一個粘貼,每周根據拿著這個計劃表來換週末的出行目的地,由他們自己決定去科技館、溫泉或者遊樂場。累計10張可以周邊短途旅行一次,累計30張可以換長途旅行一次。(唔……想想就好費錢~)

  而且在這個表中,要留出1-2天的彈性日期,因為大多數的人都不可能無間斷的去堅持做一件事,這個彈性日期就是為了突發狀況做準備的,給孩子定的目標一定要是那種跳一跳就能夠到的目標,否則除了增加挫敗感之外毫無用處。

  從開始建立週計劃開始,在項目上畫和換貼紙成了他們最熱情的事情(還是心性比較小,所以會把目標分的特別細),連老三都像模像樣的要了自己的計劃表,每天也跟著學習一會兒,讀讀英語啊,做做摩比愛數學啊,看看繪本,感覺所有的人都有了一個努力的方向。

  雖然偶爾還會有拖拉或者不愛學的情況出現,但是給他們看看計劃表上的未完成項目,也就認命的接著寫了。

  說到這裡,大家會不會都覺得,嗯這個方法還可以,是不是可以應用到更多的場景中去?

  這就是我最後想跟大家強調的一點了,其實斯金納的理論在我剛開始學心理學的時候就接觸過了,為什麼遲遲沒有用在自家孩子身上?

  是因為學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再回頭看這個理論,會覺得機械而粗暴,它確實有很多好處,比如習慣的養成,行為的塑造。但它在很大的層面上,忽略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基於個體「趨利避害」的本能來運行的。

  但在個體心理學裡,強調每個人的內心其實本來都有追求卓越的本能。如果一直使用強化的方式,不管是口頭獎勵還是物質獎勵,會讓孩子的每項行為,都靠外部的誘惑來驅動,而不是出於自己的本心,如果有一天,外部的獎勵沒有及時跟上,孩子自己的內驅力又不足,之前辛苦積累的所謂習慣建立等就都白費了。

  所以,如何在學習中調動孩子發自本心的興趣,其實才應該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孩子本身就特別喜歡的東西或者特別擅長的事情,家長無需變著花樣的鼓勵,只要給予支持和認可就好,對於孩子不太喜歡但必須去做的事情,能做到多方面的引導讓孩子意識到其重要性而主動學習才是最好的方式,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強化方法,真心……是無奈之舉了,可能他們再大一些,我會更努力的讓他們多讀書,多擴展視野,了解知識的美麗,了解世界的奇妙,真心的去愛上學習,去努力的探求真理,那才是我最希望達成的效果。

  前路漫長,一起努力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