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自己擁有自信、自愛時,孩子才會這樣

1

  最近看了本書,作者是一位心理治療師,是一個女兒,也是一個媽媽 。她經歷過對母愛的渴望而不得,那些心酸的感受,給她的生活帶來了痛苦。

  當她勇敢地面對這些感受,她開始意識到這種情感缺失是母性自戀導致的獨特結果,成長的碎片得以被整合。對母性自戀了解得越多,她的經驗,她的悲傷,她的記憶缺失都找到了歸宿。她變得更加中立,讓自己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這對修復她個人(而非和母親共同)的身份感尤為關鍵。

  這是一本關於自戀型母親,關於自戀型母親對孩子尤其是女兒的影響,以及如何治癒的書。卡瑞爾·麥克布萊德說,這不是一個生氣、不滿和憤怒的投射之旅,而是理解之旅。我們希望治癒自己,這一點,必須用對自己和母親的愛和原諒來完成。

  作為女兒,如果你曾經有一個自戀型母親,現在你需要更好地愛自己。

媽媽自己擁有自信、自愛時,孩子才會這樣

  作為媽媽,我們也需要警醒自己的自戀,從而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2

事必躬親型母親

心不在焉型母親

  只有當母親自己擁有自信、自愛和自我認識時,才有可能幫女兒培養這些品質。而且,為了能讓它們順利傳承,母親需要創造一種和女兒的深入、平衡的關係。

  自戀的問題之一是它不允許平衡。自戀母親的女兒們生活在極端化的家庭環境中。多數自戀母親忠實於代代相傳的扭曲的愛的方式,要麼過度履行自己的職責(事必躬親型母親),要麼履行得不夠(心不在焉型母親)。

  雖然這兩種養育方式看上去是對立的,對孩子來說,負面影響卻是一致的。你的自我形象會遭到扭曲,不安全感揮之不去。

  1、事必躬親型母親

  事必躬親型母親常常看上去很偉大。她們非常關心女兒的生活,平時不是在為她們做事,就是在和她們一起做事,所以外人總覺得她們是非常積極、投入的母親。然而,這些行為削弱了女兒的自我形象,讓她們產生無用感,這對她們而言是悲劇性的。

  事必躬親型母親讓人透不過氣來,似乎對女兒的獨特需要和欲求毫無察覺。如果你是這樣被撫養長大的,很有可能你的天性、夢想,甚至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人際關係,都很少得到發展。媽媽不停地向你傳遞信息,告訴你她希望你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讓你肯定自己的天性。由於十分渴望得到她的愛和讚賞,你順從了她,並在這一過程中喪失了自我。

  2、心不在焉型母親

  心不在焉型母親不給女兒提供什麼指導、情緒支持、情感共鳴。她們從來不考慮,甚至否認你的情緒。

  如果你是被心不在焉型母親帶大的,她一而再再而三給你的信息,就是你無足輕重。她心裡就是沒有足夠的地方來容你。結果你被看輕,被忽視。

  嚴重心不在焉型母親的孩子,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食物、住處、衣服和保護,更不要說指導和情緒支持了。缺乏穩定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孱弱多病,學業受影響。肉體上和情緒上的忽視傳達給你的信息是,你無關緊要。

  不管是事必躬親型還是心不在焉型,自戀母親都會讓女兒的個體化(對自我的獨立知覺)難以完成。情感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女兒,會在今後的歲月里不斷回到母親身邊,希望得到她們的愛和尊敬。那些情緒「油箱」加滿的女兒們,則有信心以健康的方式獨立出來,成為成年人。

3

自戀家庭的結構

  自戀家庭就像諺語中說的外表有光澤、裡面卻蛀了蟲的紅蘋果,看起來很不錯,直到你咬開來發現那隻蟲。蘋果的其餘部分也許還能吃,但你已經沒有胃口了。

  ——《自戀家庭》

  在自戀者的家庭中,成員間沒有情感聯繫。家庭關係外表看來很穩定,但真正的交流和溝通很少發生,因為這種家庭中的父母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們希望孩子對自己的需要做出反應,而不是像健康的家庭那樣,父母對孩子的需要做出反應。在這一功能失調的系統中,成年人並不處理情感問題,因而也就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里,父母間存在情感上的聯繫,樂於和對方相處,共同掌控家庭事務,且處在家中等級的最頂端。

媽媽自己擁有自信、自愛時,孩子才會這樣

  在不健康的家庭中,這一等級被扭曲,最終是孩子來照顧父母。在有自戀母親的家庭里,每個人都要照顧母親,其他家庭成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在這樣的家庭中,媽媽處在系統的中心,其餘的家庭成員圍著她轉,像行星圍繞太陽旋轉一樣。

媽媽自己擁有自信、自愛時,孩子才會這樣

  這幅圖顯示了媽媽的自我沉溺,以及爸爸照顧她的默契。這類家庭的潛規則是不要討論這種關係,這於是成了一個家庭秘密。為了維護穩定,孩子們必須保持緘默,不能破壞現狀。他們害怕被遺棄,所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假裝一切都很好——這是一種生存機制。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喪失了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甚至不再知道自己的感受,進而將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許多人際障礙。

  當孩子不能指望父母來滿足他們的需要時,他們就無法培養出安全感、信任感和自信心。信任是重要的發展任務。如果早年無法學會信任,將來會在親密關係中難以信任自己,無法獲得安全感。

  通常,自戀母親能完成一些早期的養育工作,因為她可以控制嬰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塑造孩子。但當孩子逐漸長大,發展出自己的心智時,母親對她不再有相應的控制力。這讓母親開始貶損和批評孩子,以期重新控制她,而這令女兒非常抓狂。

  即便她在嬰兒時期學會了一點點信任,長大過程中也會逐漸遺忘。當她向母親提出自然、合理的要求時,母親無法滿足她,會感到憤恨,覺得受到了威脅,之後就把她的無能投射到女兒身上。她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女兒的缺點,而不去注意她自己作為母親的無能。

4

自我破壞的孩子

  某種程度上,所有自戀母親的女兒一路行來都在投降認輸。因為一開始,當我們需要為自己的獨立贏得一場又一場戰鬥時,每個人都是孩子,而不是老練的戰士。我們當中誰也沒有能力滿足母親的期待。

  那些沒有成為優秀小孩並以此證明媽媽錯了的人,選擇了截然相反的道路,把憤怒發泄在自己身上,不明智地破壞了自己的努力。媽媽創造了一個只會失敗的環境,我們在其中永遠無法證明自己,於是我們很生氣,以某種方式對媽媽說:

  「看到了?事實證明我沒法成為你想讓我成為的那種人!」

  你屬於自我破壞型嗎?這一類型的一些特點是:

  動不動就放棄;

  用各種成癮物來麻痹痛苦;

  在自我破壞的生活方式中無法自拔;

  成就水平很低。

  自我破壞者的行為模式和情緒問題往往是為應對不健康的教養方式而形成的生存策略。很少有人刻意地進行自我破壞,但如果一個女孩缺少母親的支持和教養,她就很可能在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上遇到了困難。如果你媽媽否定她自己的情感,那她很可能也不允許你認可你自己的情感。

  孩子往往相信媽媽掌握著所有的真理,能解答所有的問題。如果媽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或者覺得她不夠優秀,那孩子也會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而且很無能。如果沒人來改變這種扭曲的認識,讓孩子知道她是有價值的、值得被人所愛,她就會內化這些消極觀念,最終認為她只能是這樣。

  由於正常的情感問題被掩蓋而沒有得到解決,女兒開始尋找防衛機制,以應對自己的不快、悲傷和空虛感。

  她也許會變得相當抑鬱;或者出現飲食失調、藥物成癮、酗酒等問題,藉以對痛苦和無能感進行自我治療;或者產生情緒失調,以掩蓋痛苦的根源,將注意力轉移開來。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讓自己情感麻痹,無動於衷。

  她依舊無法處理正常的事物,這反過來又強化了自己一文不值的感覺。她用破壞性的行為把別人推開,使自己變得孤獨、空虛。

  自我破壞型不是源於能力和技巧不足,它是一種內在於你的鬥爭。你確實想做些什麼,但內在的聲音說你做不到,或者不該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