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媽媽問我,孩子如果回家不寫作業怎麼辦?我能不能夠跟他定規矩,讓他先寫作業再玩手機啊?或者我辛苦一點,我陪著孩子做作業。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一般都會如此問:「如果他就是不寫作業,你能拿他怎麼樣?」 。
面對這樣的提問,她往往會不知所措,就會回答:「我就是來找你諮詢,我該如何跟孩子溝通,才能讓他自動自發的寫作業啊,我一直為這個事情很焦慮。」
我的回答是:「你是否能接受自己有一個不願意主動寫作業的孩子呢?」她回答我:「這個還用說嗎?孩子都不願意好好學習,以後怎麼會有幸福生活呢?」
從上面這個對話可以得出,她已經把孩子不寫作業這件事,等同於,孩子未來不會有幸福生活,並且深信不疑。
從這位媽媽的邏輯來看,她是不接受一個不願意寫作業的孩子,至於這個不接受的行為會是如何展現的,那就跟媽媽自己的慣性相關。
也許她會指責打罵孩子,也許她會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也許她會生氣了,不理睬孩子。 不過從她來找我諮詢,我更傾向於她是想尋找「更好」的言語表達方式來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家庭中真正良好的親子關係,其實很多時候是不需要過多言語表達的。就這個寫作業的事情,我來講講女兒的故事。
我的女兒萱萱是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有一天傍晚,她放學回家對我說:「爸爸,今天的家庭作業基本上都需要家長一起完成。」
我聽到她背後的需求,於是笑著說:「好的,先讓爸爸抱一會兒,順便跟我講講學校里的事情。」不到十分鐘的連結,她像個小鳥一樣依偎在我身旁。
晚飯後,女兒要我陪她寫作業,期間不斷說話問問題。我停頓了一會兒,感受到女兒內在的焦慮和不安,突然直覺告訴我,女兒有可能今天缺乏能量。
於是,我就叫停了她的作業,讓她坐在我旁邊,我微笑著沒有說話,遞給她剛剛買回來的水果。
她吃完水果後,跑到她的房間拿出她的小畫板與水彩筆,安靜地在書桌上開始她的畫畫。 接下來的時間,父女倆什麼都沒有說,房間裡一片寂靜。
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呼吸,只管照顧好自己,安住在這個當下,覺知自己內心感受與身體感覺,而不是頭腦中產生的各種念頭。
此刻房間中的安靜即是我停頓片刻,自我覺察與安頓之餘,也讓孩子停頓、沉澱,再與孩子做出連接。
十分鐘過去了,又一個十分鐘過去了,房間裡充滿著靜謐。女兒的呼吸隨著她一筆一畫,漸漸地變得緩慢,那種焦慮的情緒不在了,祥和安寧開始延展。
三十分鐘後孩子的畫完了,她把畫板遞給我,對我說:「爸爸,我畫了個女孩,你看看這幅畫取個什麼名字好呢?」
我再次意識到,她的能量被學校一天的緊張學習使用完了,回家後的作業時間就變得焦躁不安,她必須重新補充能量,而我就是那個能量的源泉。
我拿起女兒的畫看了三分鐘左右,然後,我說:「這幅畫爸爸第一時間的感覺很美,咱們給這副畫,取個名字叫做[風中的少女],好嗎?「,女兒想了想,點了點頭,欣然回答我:「好的!」
此刻,我突然內心一陣柔軟,輕輕地撫摸了女兒的額頭,微笑著跟她說:「爸爸很享受此刻,你知道的,爸爸一直寵愛你。」
女兒沒有說話,但是我知道她「吃」下了這些養分,再接下來,她便有點睏乏了,我知道,放鬆之後的身體都想睡覺,以此來補充更多的能量。
這個心理歷程對於孩子意味著一場內在的療愈和修補。孩子如此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來源於她自己心靈的力量。
當大人的意識更靠近自己心靈的時候,便有了同頻共振的能力,這時候心中會自然而然流淌出正確的做法。
我們不需要去講一大堆的道理,也不需要去安慰孩子,更加不能夠去懲罰孩子。我們只需要與自己的心連結,然後與孩子的心連結,一種同頻共振的能力就出現了。
也許我們突然之間就明白了孩子的內在是怎麼了,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知道了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這種能力就是內在的智慧。
這種與心靈智慧連結的能力,孩子與生俱來就有,只是需要父母與之對接即可。
可是這樣的對接做到並不容易,這來源於我們大人都是成長於「聽話懂事」的家庭文化背景下,內在不安全感與低價值感,讓大人不願意敞開心門,在孩子面前始終是關閉的。
如果大人面對孩子打開自己的心扉,讓自己的真實情感流動,讓孩子看見內心中的脆弱、自卑,這對大人來說,這就意味著不安全。
於是,一個時刻都敞開心門的孩子,與緊閉心門的大人生活在一起,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孩子依然在義無反顧地愛著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