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的你,
是不是也多多少少因為無法控制情緒,
而不小心讓脾氣爆發在孩子身上呢?
畢竟家長也都是人,
只要是人都會有脾氣、不理性的時候,
但是你知道當你把脾氣發在孩子身上時,
他們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嗎?
這對他們又會有什麼影響你知道嗎?
你知道他們當下會想自己到底是不是你的孩子,
你到底是不是他的親媽媽?你到底愛不愛他?
或許你會說你比任何一個人都愛,
但那一刻小小的他,
感受到的是你的憤怒與無情,
因為他們還沒有能力立刻同理、體諒你的狀況,
所以當下在他們眼裡的你不是疲憊不堪的人,
而是張牙舞爪的野獸。
前段時間,在《所有人》節目中,
陶虹聲情並茂地描述了一段她訓斥孩子的經歷。
她說:
「有一次特別焦急,因為我可能以前是運動員,
我有一個從不遲到,一定要準時准點,
有點軍事化的習慣。」
那天要遲到了,東西有很亂,
就在臨出門的時候,女兒把一玻璃杯的牛奶,
「啪」就碎在地上了。
她當時怒火攻心,沖女兒劈頭蓋臉地責備:
「你怎麼回事啊?!」
那一瞬間,自己是氣死了,
但看到女兒,那表情就是一哆嗦,
愣在那裡,滿眼驚恐地看著陶虹,
不說話,甚至忘記了哭。
好在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
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並看到了孩子內心的恐懼。
女兒第二次,把玻璃杯摔到地上的時候,
陶虹的第一反應是過去抱住了女兒,
對女兒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女兒這一次反應是,「哇」的一聲,哭出來了。
珀爾夫婦在《青春不叛逆》一書中提到:
父母絞盡腦汁的突然轉變,不會打動孩子的心;
父母一點一滴的愛的表示,卻能換來深切的信任。
父母絕不要在「心靈層面」傷害孩子,
而要時時向他們證明你的關愛之心,
你就會營造出信任的氛圍。
家,不僅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
往往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有一件事,雖然過去快一年了,
但是每每想起,都會忍不住心酸。
和孩子爸拿完離婚證後的有一段時間,
我情緒控制力很差,時常想東想西,
對養育孩子的事情處於一種鬆懈狀態。
記得那天交完房租,
看著支付寶和微信帳戶的餘額,
心情低落到極點,
終於忍不住對哭鬧的哥哥妹妹大發脾氣。
情緒一下子就奔潰的我,
劈裡啪啦,對他們說了很多重話。
兒子當時三歲多,處於情緒和語言的敏感期,
他聽懂並聽進了我所說的話,
妹妹因為還小,抱一抱這事也就過去了。
晚上睡覺,讀完繪本,開始「心情說一說」。
我問:「兒子,今天你有什麼話要和媽媽說呢?」
兒子不像往常那樣滔滔不絕,
而是沉默地轉過身,背對著我。
我再問:「怎麼了?不開心就和媽媽說說。」
兒子依舊不理我,我拿手去抱他,他本能地推開我。
我無計可施,在他耳邊輕輕說:
「對不起,媽媽今天做得很不對,
不該說不愛你的話,兒子真的對不起!」
這時的他開始背對著哭泣。
過了好一會,他很認真地對我說:
「媽媽,我不想和你說話。」
其實,媽媽發脾氣時說的話,就是無形刀,
帶給孩子的傷口也是無形的。
因為無從展示、無從傾訴、無從考察,
肉眼不可觀,所以很多媽媽就沒去在意。
倘若媽媽沒有覺察到異樣,繼續對孩子亂發脾氣,
孩子就會把負面情緒壓抑到心理,
不說話也是心理遭受創傷的一種表現。
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說:
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語言虐待」,
又叫「隱形精神暴力」,
言語虐待是對他人有體系的、持續的使用有害話語或尖刻語調,
試圖掌控另一個人。
密西根大學Ethan Kross博士,實驗發現:
情緒傷害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感到「心碎」的時候,
「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
他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
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將是不相上下。
心理專家也表示,語言虐待不如身體虐待容易引起注意,
因為看不見傷痕,留不下證據,
然而它的傷害可能比身體虐待更加嚴重。
愛之深,責之切。
為人父母,難免不會借用愛之名,
或因過度疲勞、情緒低落,
對躁動、磨蹭、耍賴、動不動哭鬧的孩子發脾氣。
但心理學研究發現:
孩子大腦發育有個特點,
就是產生各種情緒的部分,很早就發育得比較成熟,
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有喜怒哀樂;
而對情緒進行理智的管理、抑制、分析的部分,
要到20歲以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這就要求,在孩子未成年之前,
父母處理情緒的能力更強,
就得負有更多的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倘若孩子長期出現,
被罵被吼後不言不語,父母就應該提高警惕。
因為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
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得多。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孩子的心,
能夠健健康康的度過這一生,
就請你不要在他還是孩子時,
用「發脾氣」去傷害他,毀滅他。
做能夠溝通、理解、尊重、接納和孩子好好相處的父母,
是孩子這輩子最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