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曾跟我分享, 以前她家很窮, 孩子剛滿4歲的時候, 她為了外出工作賺錢, 把孩子轉交給長輩照顧。 那個年代打電話不方便, 電話費也很貴, 因為要省錢, 雖然她非常想念孩子, 但是每次往家打電話, 和孩子聊天, 時間都控制在幾分鐘以內。
當時, 孩子在電話那頭依依不捨, 掛斷電話前再三囑咐:「有空多往家打電話!」母子之間的感情好得不得了。
現在, 孩子長大了, 通訊比以前方便多了。 但是, 母子之間的感情卻如同路人。 每次她打電話給孩子, 電話卻遲遲沒人接, 好不容易等到孩子接了, 她這邊聽到的卻是:「我這會兒在忙,
抽時間會回電話」。
鄰居感歎:如今的她, 好像孩子小的時候, 期待著電話那頭的人來電話, 但是孩子卻不如當年的她, 那麼想念對方了, 想想十分傷感。
生活中很多母子之間的感情都是這樣, 孩子小的時候, 和媽媽非常親, 長大似乎變得不想溝通, 如同路人。
雖然孩子有青春期、叛逆期, 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跟父母之間出現代溝, 但是這些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母親與孩子之間關係的疏遠, 與母親的日常行為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你是下面這樣的媽媽, 別怪孩子會疏遠你。
1、不能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的媽媽
現在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要承受著生活的壓力, 所以得忙自己的事業, 陪伴孩子的時間就會大打折扣。 尤其在大城市裡, 很多爸爸媽媽們就直接將孩子送到孩子奶奶家裡或者是送到託管的學校。 這樣一來, 媽媽幾乎沒有時間去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非常渴望媽媽的關心和愛護的, 所以孩子就會非常的思念媽媽,
對媽媽也非常親切, 因此更加珍惜每一次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 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 因為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完全實行自己的責任, 所以孩子在長大後習慣了這樣微弱的陪伴, 漸漸地就與媽媽的關係疏遠了。
2、不懂得交流的媽媽
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總喜歡陪著他說說話、講講故事,
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很多話不願意再跟媽媽傾訴, 因為有些媽媽喜歡教育人, 她們不願意悉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而是用大人的姿態教育孩子。
久而久之, 孩子在跟媽媽的交流過程中總是被教育、被批評, 自然就不會再跟媽媽吐露心聲, 他們寧願自己悶聲不語, 或找好朋友傾訴, 時間長了自然跟媽媽的距離也拉遠了。
3.溺愛孩子
這類媽媽和強勢的媽媽完全相反, 覺得對孩子怎麼愛都不夠, 無條件支持孩子要做的每一件事, 讓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也許孩子小時候會特別喜歡這種類型的媽媽, 但當他們不斷長大, 接觸的人越來越多, 認知逐漸加強, 被外界條件所刺激的時候, 就會埋怨媽媽「如果她當時能客觀對待我, 也許就不是現在這樣了。 」
童童從小就喜歡吃炸雞漢堡, 媽媽每週都會帶他去吃兩頓, 還說他根本就不胖, 聽信媽媽「謊言」的他直到被同學嘲笑, 才發現自己的體重究竟有多麼可怕, 於是對媽媽心生埋怨, 逐漸疏遠了她。
4.性格暴躁的媽媽
孩子都喜歡與溫柔的媽媽交流,如果自己的媽媽經常的脾氣暴躁的,那麼孩子心底的想法都會埋在心裡,不與身邊的父母溝通交流。曾經一位網友說過自己為什麼小時候很喜歡跟媽媽生活,長大之後不喜歡接觸媽媽,原因就是在小的時候,自己沒有依靠的人,只能討好和親近自己的母親,其實網友根本不想這樣的,原因就是媽媽的脾氣很暴躁,每次遇到事情,媽媽都會發火,令網友在媽媽面前失去自我,現在長大了,有能力了儘量遠離這樣的媽媽。
其實這樣的母親在逼迫孩子遠離自己,脾氣暴躁的媽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性格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等到孩子長大了,已經不知道如何與母親親近了,同時也過了那個階段,不再依賴母愛了。
Wendy媽有話說:
高情商媽媽都這樣教育孩子
1、亦師亦友
只有平等的關係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述說自己的想法,此時,父母的尊重及肯定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父母的建議能消除他們的疑惑,所以在不同的情況下,媽媽需要在良師和好友的角色下轉換。
2、給孩子安全感
第一步就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的愛,例如在孩子受欺負時安慰他們,在他們退卻時鼓勵他們,告訴孩子不要怕,自己一直在身邊。只有當孩子充滿安全感的時候,才會充分信任媽媽,放心大膽的往前走。
3、不在人前教育孩子
再小的孩子也都有自尊心,無論自己是否犯錯,如果被在人前教育,就會覺得自己臉面盡失,不僅聽不進媽媽的話,還會反感他們。因此,媽媽無論多生氣,都應當在沒人的私下,與孩子好好溝通,保護他們的自尊。
4、以身作則
除了語言教導之外,以身作則是最直接,也最能讓孩子信服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孩子一般不會差,而父母是一個粗鄙的人,孩子也好不到哪裡去。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首先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為其做好人生的榜樣,開啟美好的人生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