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氣青年,到白髮滄桑,原沂源縣城關二中校長李振華紮根沂蒙山區68年,用知識改變山裡孩子的命運。他自己生活清貧,卻捐出上百萬資助2300多名學生。近日,一篇名為《大山裡的「布鞋校長」》的文章社會強烈關注。
一件領子帶破洞的灰藍色襯衫、一雙斷了底的白底黑面千層布鞋…這份「簡樸」的背後,是「布鞋校長」李振華對沂蒙山區學子長達68年的捐助。
他先後有過30多份兼職,每月只保留退休金的500元,共捐款136萬元,資助2300多個學生…最讓李振華高興的是,學生們長大成材後也在回報社會,沿著他的足跡,告訴他「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雖然生活清貧,但我內心很富有,整天都樂滋滋的。」
初見李振華,很難想像他已85歲高齡。耳不聾、眼不花、背不駝,灰白發配上黝黑皮膚,讓他顯得精神矍鑠。退休後,他非但沒在家頤養天年,反而比從教時更忙了。
由於一直資助貧困生,退休那年,李振華把僅有的15000元積蓄,加上國務院特殊津貼總共20000元,分別捐給了曾經任教過的韓旺小學、張家坡中學、沂源縣實驗中學。捐錢之後,當地政府設立了「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通過這個基金會,大量貧困生得到資助。瞭解到基金會范圍外還有貧困生,李振華決定繼續資助。可退休金畢竟有限,為資助更多困難孩子,他選擇外出「打工」。
在山東淄博萬傑朝陽學校,李振華擔任國中部校長,八年掙來50萬元,資助了基金會以外的23個貧困學生。「給五個大學生每年5000元,給五個高中生和中專生每年3000元,給13個國中生每年1100元。」
最困難的時候,李振華帶著曾經資助過、現已中專畢業的張文強在校園撿拾垃圾,8年總共賣了1.6萬元,這些錢全用來資助貧困生和孤寡老人。
一生清貧,守護內心高貴;嘔心瀝血,播種滿山桃李。他是大山裡的「布鞋校長」,更是貧困孩子們求學路上的「掌燈貴人」。那雙白底黑面千層布鞋,在崎嶇的山路上奔波磨礪,鞋子斷了底,他給山裡娃蹚出了未來的路;一身衣服穿了六七年,浸透了風雨,蹉跎了歲月。他抬起打補丁的衣角,擦亮了孩子們眼中的星辰。
山區駐紮68年,捐款136萬元,資助2300多個學生……從熱血青年,到白髮滄桑,他把自己轉成不停歇的陀螺。青山不移,大雁歸兮。那些他送出去的孩子們又回來了,沿著他當年的足跡,告訴他「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鄉親們說,你心裡總裝著別人,沒了自己。其實你也有根,它就在這片沂蒙土地裡。
受李爺爺影響,從她走上教師崗位的第一年起,就從工資裡擠出錢,資助兩名家庭貧困的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當初的諾言。
李振華下定決心,要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的面貌。因此,他68年來堅定了一件事情:要刻苦努力教學。從那時起,他白天上課,晚上走五六裡路給學生補課。
1982年,李振華被調往沂源縣城工作。那是一所新設立的特殊學校,生源都是全縣考國中的落榜生。在這種背景下,李振華提出一個口號——「灑向學生全是愛」,老師為了學生都很賣力氣。
誰都不會想到,平均成績28.6分的108名學生,三年後能有78人升入重點高中,26人升入高一年級,這一成績轟動社會。縣裡當即將城關二中改名為沂源縣實驗中學。此後,實驗中學一直是沂源最好的學校。
那時候,只能填三個志願,受李振華影響,六七成學生選擇師范院校,並最終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一個人要堅信理想,就必須經受精神上的考驗。李振華告訴記者:自己盡了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卻不是一個稱職的兒子、丈夫和父親。
曾有一名學生給李振華寫信:「尊敬的李老師,你忍受了很大的悲痛,把我們送進了大學校門,我永遠忘不了您。」一份份大學通知書的到來,讓李振華內心悲喜交集。「喜的是同學們要上大學了,悲的是我的孩子落榜了,父親故去了。」他當時有種說不上來的心情。
距離大學聯考還有兩個月時,一封「父病重,速歸」的電報從南京飛來。電報牽動著李振華的心,也牽動著師生和鄉親們的心,大家紛紛勸他回去。
望著眼前這些大學聯考在即的農家子弟,李振華只好安排正上高三的兒子回家伺候老人。兒子當時也面臨大學聯考,一開始並不情願在關鍵時刻中斷複習。
李振華還向記者透露了新的計畫。他想在教師節前,向「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捐款,以此來獎勵學生和老師,鼓勵他們把學上好、把學校辦好。
為了學生的事,李振華說個人利益都可以放棄,痛苦要深埋在心底。跟隨他的學生張文強說,退休後的20年,李老師一天也沒停歇過,總是那麼忙。
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時,當最後一線餘暉躲進山崗,我,都會在你身旁。
將每一份細膩的愛深藏於心,品世間冷暖,斂人間煙火,慰心中寸寸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