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做媽媽的,都期盼著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有一個快樂、美好的童年,並且能夠好好讀書。
然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或煩惱。
對此,我們要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化解煩惱,用心呵護他成長。
教育孩子,我們既要有清晰的教育理念,也要有實用的方法與細節!
希望這5件小事,能給爸爸媽媽們帶來一些啟示,真正放飛孩子的夢想,把他培養好,為他的一生奠定良好的根基。
健康成長篇
1. 引導孩子尊師重道;
2. 鼓勵孩子去交益友;
3. 引導孩子積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4. 在家裡給孩子準備一個展示架,讓他展示作品;
5. 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但也不要有問必答,引導他思考;
6. 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正確看待他;
7. 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鼓勵,但不可以一味表揚;
8. 傾聽孩子成長中的煩惱,與他一起面對;
9.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感覺「我能行」。
學習認知篇
每個孩子都是學習的天才,天生就具備超強的學習認知能力,隨時隨地都在接收各種各樣的信息。
孩子進入小學之後,要想辦法引導他感覺學習依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從而讓他愛上學習。
如此,孩子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學有所成。
1. 與孩子一起讀書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 不要逼迫孩子去上他不感興趣的興趣班;
3. 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4. 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呵斥、打罵他;
5. 千萬不要拿孩子的成績跟別人的孩子比;
6. 教孩子好讀書,讀好書,讓他懂得讀書好;
7. 孩子如果學習偏科,幫他做好應對;
8 . 糾正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如走神、粗心馬虎、拖沓磨蹭;
9. 教孩子科學的學習方法,如預習、複習等;
10. 教孩子製訂科學的學習計劃,並嚴格執行;
11. 學習離不開思考,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習慣。
親子溝通篇
溝通是構建人與人關係的橋樑,把話說開,就會了解彼此的內心,可以解開誤會,可以解答問題,還可以加深感情。
我們和孩子之間,最需要的也是溝通,不要妄自猜測更不要武斷處理,只有溝通,才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也才能讓孩子知曉我們的想法。
1. 耐心跟孩子交流,但也要注意樹立真正的權威;
2. 傾聽孩子,不打斷他,也不敷衍他;
3. 定期拿出時間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想法;
4.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允許他提意見;
5. 對孩子適時誇獎和表揚;
6. 有效地批評孩子,不攻擊他的人格;
7. 大人說話孩子不應隨意插嘴,但之前要立好規矩;
8. 控制住情緒,不對孩子大吼大叫;
9. 掌握對孩子說「不」的學問,學會拒絕;
10. 使用非語言方式跟孩子交流,如擁抱、握手等。
課餘生活篇
孩子的生活不全是由學習構成的,除了必要的書本課業學習,他的生活中還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孩子的生活理應是繽紛多彩的,該怎樣保證孩子在做學習以外的事情時也能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並能將其他事情也做好,就需要我們好好努力一下了。
1. 在周末或節假日,抽時間與孩子一起去郊遊;
2. 給孩子布置一個供他玩耍的空間;
3. 每天早上與孩子互相問候,開啟全新的一天;
4. 感受孩子的快樂,與孩子分享你的快樂;
5. 晚上回家,記得問孩子一句:今天開心嗎?
6. 晚飯後,經常與孩子一起到戶外去散步;
7. 鼓勵孩子積極和同齡的孩子交往;
8. 教孩子學會騎自行車和游泳,這是基本技能;
9. 夫妻之間盡可能和睦相處,意見要統一;
10. 如果夫妻不能避免吵架,那也要避開孩子;
11. 不包辦代替,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2. 培養孩子做人、做事、生存、交往的好習慣;
13. 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可以讓孩子適當地知道;
14. 孩子的合理要求,也可以對他適度延遲滿足;
15. 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一定不要「陰晴不定」;
16. 與孩子一起下棋,讓他知道「落子無悔」;
17. 適當讓孩子看一些益智類、教育類的節目;
18. 控制孩子的不良嗜好,如網癮、電視癮等。
家校合作篇
一般來說,教育孩子並不是只靠家庭或者只靠學校就能有良好效果的,家校合作才會讓孩子受到較為全面的教育。
所以,我們不能不信任學校的教育,也不能完全將屬於自己的教育責任都推給學校,而是要能合理地與學校老師合作,來共同對孩子開展教育。
1. 了解孩子的學校,明確學校的長項;
2. 認真了解老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
3. 主動與孩子的老師進行高效溝通;
4. 積極配合學校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工作;
5. 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如開放日、家長會;
6. 要做好老師與孩子之間聯繫的「紐帶」。
其實,教育孩子是一件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的事情,重點在於教育者是否抓住了有效的方法。
還是這個觀點:
教育孩子不僅是學校的事,更是家庭的事,只要把握住教育孩子的關鍵細節與方法,孩子真的很好教。
所以,父母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參與到孩子的學習認知中來,參與到孩子的生活娛樂中來,更參與到與學校的合作中來……不僅僅關心孩子在家的情況,也關心孩子在學校的成長。
孩子的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合力。
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體驗到成長的快樂,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