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鵝是家禽之一,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其中胺基酸完全,並且脂肪也是是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因此價值幾乎與羊肉相媲美,是高檔餐館的必備,深受大眾的喜愛。
而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鵝肝(「Foie Gras」翻譯成中文就是「肥肝」的意思)更是情有獨鍾,只因鵝肝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量(40%~60%)的65%~68%,而這些不飽和脂肪酸含三醯甘油、卵磷脂(亦稱「蛋黃素」)、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以及銅等營養素,它在增加人體內的酶活性,調解鈣、磷代謝和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對於貧血的人和寫字樓上班族來說是補血養生的理想食品,被歐洲人列為「世界三大珍饈」之首,排在魚子醬、松露之前。
鵝肉固然好吃,但很多城裡人還不知道鵝,鵝有「禽界一哥」和「禽界平頭哥」的稱號,它除了和鴨子一樣自身抗病毒能力強,且具有喜水性和耐寒性等生活習性外,還有警覺性高、攻擊性強等特點,是出了名的「好戰分子」,甚至連走在路上的行人它都趕挑戰一把,為了避免被鵝啄到,有的人遠遠看到有鵝出沒的時候不得不繞著走,在徒手單挑的情況下人在鵝面前根本就沒有還手能力,因為鵝通過「啄」、「扭」、「扇」三部就能輕鬆結束戰鬥。
由於鵝是出了名的不好惹,因此很多農村人養鵝也是為了「看家護院」,有的時候比狗還管用。
在農村一直都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蛇很怕鵝,因為有鵝的地方很少有蛇的出沒,故而養鵝能夠起到防蛇的作用。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我們都知道,除了除了人類的捕殺之外,在自然的食物鏈中蛇的天敵有很多,例如眼鏡王蛇、貓鼬(yòu)、蛇鷲、蛇獴、犰狳(qiú yú)、蛇雕、鷹、蜜獾、野豬等。從為數眾多的蛇的天地中不難看出,吃蛇的猛禽還是很多的。
雖然鵝有「禽界平頭哥」和「禽界一哥」之稱,絕對算得上家禽里的「扛把子」,但其實別看鵝體型要比鴨子大得多,而它卻是地地道道的草食家禽,一般吃一些帶葉子的青菜(青草)為主,有時候也會吃各類穀物以及小魚小蝦等,也就是說蛇並不在鵝的食譜上。
鵝的「戰鬥力」超強,但它不是蛇的天敵,或者說鵝幾乎不主動捕食蛇類,但為什麼蛇卻害怕鵝呢?
鵝的祖先是由野生大雁馴化而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鵝主要分為兩種,一是中國家鵝(白色的)是馴化了的鴻雁,而歐洲家鵝則是馴化了的灰雁,但由於這兩個品種的鵝沒有生殖隔離,因此現在世界上很多家養的鵝幾乎都是由這兩個品種雜交而來。
其實關於鵝的防蛇記載和戰鬥力如何,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實實在在的例子。
早在我國古代就有養鵝防蛇的記載,蘇軾(蘇東坡)在他的《仇池筆記》里這樣寫道:
「鵝能警盜,亦能卻蛇。其糞殺蛇,蜀人園池養蛇,蛇即遠去。」
即便是到了近現代,利用養鵝這種純自然防盜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例如英國蘇格蘭的一家威士忌釀酒廠就「僱傭」了100多隻鵝當酒廠的「巡邏員」,該廠幾十年來從未發生過盜竊案。
而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一到鵝繁殖的季節(氣溫較低的冬春季是鵝產蛋較多的生殖旺季),該校學生不得不繞開有鵝出沒的地方,為此他們還專門開發了一款「防鵝」app以提示居民提高警惕。
蛇怕鵝並非是因為鵝專門捕食或危害蛇而使其「聞風喪膽」,而是因為鵝的分泌物中有一種蛇害怕的物質,這種物質一旦附著在蛇的皮膚上以後就會引起很多不可逆的病理變化,它不是人們所說的「雄黃」,而是隱孢子蟲。
實際上隱孢子蟲是一種體積微小的球蟲類寄生蟲,其生活史共有滋養體、裂殖體、配子體、合子和卵囊5個發育階段,它所引起隱孢子蟲病( cryptosporidiosis)是一種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人畜共患原蟲病。
在美國,隱孢子蟲病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愛滋病病人來說,隱孢子蟲是合併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通常愛滋病人感染後會危及生命。
而鵝不是蛇的天敵,但蛇卻必須繞開鵝經常出沒的地方,因為隱孢子蟲的存在對於蛇來說也是致命的,因為蛇的皮膚通透性強,具有很強的呼吸功能,一旦有感染階段的隱孢子蟲卵囊進入到蛇的皮膚組織,就會進一步向體內胃部擴散轉移從而導致蛇的胃組織增生和纖維化,出現胃粘膜水腫、胃皺襞縱向增厚以及局部出血等症狀,到了這一步可以說這條蛇基本上就被判了「死刑」。
別以為有些寄生蟲體積十分微小,但它的致命性卻很高,就連著名探險家、號稱「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爾.格里爾斯在錄製節目的時候為了吃一隻蝙蝠,他在火上足足烤了30分鐘,其目的就是殺死蝙蝠體內的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
鵝的分泌物中的隱孢子蟲對蛇來說是相對致命的,就如果蝙蝠體內所帶的很多細菌、病毒等對人類健康而言危害極大,因此蛇不得不遠離鵝(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