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傷害是無形中的,這種傷害的結果或許幾十年後才能顯現。
周末帶孩子去超市,結帳的時候前面站了一位老年人和年輕人。這是一位老太太彎腰駝背,步履蹣跚。年輕小伙子,身材高大,腳上穿了一雙拖鞋。兩人看起來像是祖孫倆。
小伙子性格非常的急躁,每一句話雖然都是好意,但是都像是從牙縫裡用力蹦出來的,語氣生硬,帶著不耐煩。
公共場合他可能也在壓低自己的聲音,只是幾分鐘後出了超市,小伙子的不耐煩瞬間爆發。
小伙子手上提了太多的東西,老太太想要分擔一下,可能是人老了眼神不好,也可能是理解錯了小伙子的意思。老人嘗試著去拿小伙子手裡的東西,兩次都拿錯了,年輕人高聲呵斥。恰好兩人又站在超市出口,引得路人紛紛側目。
此刻的老人倒像小孩一樣,十分不服氣的嘴巴嘟囔著,從小伙子的手上搶過了一提衛生紙。
這場景像極了父母在訓斥孩子,只不過弱者的身份已然不同。此刻那位老人扮演了孩子的角色,而這位晚輩扮演了父母的角色。
朋友在身邊說,你看那老人被罵的。我卻一句話都沒有說,我在想幾十年後,當我變老成為弱勢群體,我的孩子會不會對我也是這番景象,不耐煩,大聲呵斥,一想到這裡就讓人不寒而慄。
風水輪流轉,今天的孩子是弱勢群體,幾十年後,我們就會成為弱勢群體,或許今天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就是幾十年後孩子對我們的態度。
所以,從那天開始,我開始留意自己的行為,想要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又是如何?
被現實打臉總是來得如此快,那些充滿傷害的語言,或許我們每天都在說。
充滿了「不」的否定句,出於好心卻充滿了羞辱
周六孩子休假,我在廚房做飯,她在外面玩水,我喊道:你別把水撒了。
要吃飯了,需要收拾玩具,我對孩子說:你別把餐桌弄得亂七八糟,快收起來。
吃飯的時候,我對孩子說,別把飯撒到衣服上了,你的白衣服不好洗。
晚上睡覺前,我對孩子說,別把書放床上了,怎麼睡呢?
突然發現,自己每說一句話都充滿了「不」的否定句,假設這是老公對我說的話,我想我們已經大吵了好幾架。
如果你的另一半對你說,你別把飯做糊了;你別把衣服洗不幹凈;你別把家裡堆得那麼亂。是不是有一種分分鐘要跳腳的感覺。
這種充滿了否定的句子,簡直就是對我們能力的懷疑,對我們人格的羞辱。
所以當我用「不」的否定句對孩子發號施令的時候,就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一個孩子長期被媽媽否定,她的信心又會從何而來。
我在想等我老了,我的女兒對我說,你別把飯掉到地上;你別洗水果了,都洗不幹凈;你別收拾了,你又看不清楚,弄不幹凈。這種充滿了嫌棄的話,是不是似曾相識。
這都是我們順口而出,習以為常的句子。看似為了孩子好,卻充滿了羞辱感。
我想到了超市門口的那個老太太和年輕人,或許年輕人的不耐煩就是代代相承吧。
所以說溝通是一門藝術,會不會溝通都在細節中。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成長需要更多耐心,不要用太多的否定句,需要學會使用更多的肯定式的陳述句。
別把水撒了,可以換成端好了,水容易撒出來;
別把書亂扔,可以換成把書放到書架上吧;
別把飯掉到衣服上,可以換成小心,白衣服很容易髒;
同樣一句話,不同的語氣,帶給孩子的是不同的感受。
那些命令式的語言讓我們忘記了尊重孩子
想一想當你老了,你的子女用命令式的口吻對你說話,你會是怎樣的感受?
當孩子把「來吃飯吧」用命令的口氣說:坐下,吃飯!
你想出門散步,孩子對你說:有什麼好散的,你就呆在家裡看電視吧。
你想邀請朋友來家裡時,孩子說:又吵又亂,不許請朋友來家裡。
沒有換位思考,就沒有感同身受。
當你聽到這些命令的語言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是為了讓孩子服從我們的命令,但是當我們的命令一出口,孩子會不會服從還不一定,長久的命令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我們。
我們一直在強調尊重孩子,但是卻很少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孩子的感受,真正的尊重應該不是形式主義,而是從細節入手。當我們一邊喊著尊重孩子,一邊卻無時無刻的命令孩子的時候,這真的是尊重嗎?
命令並不能讓孩子服從,孩子長大後反而會更加叛逆。生活中,我們或許可以把命令的語言換成詢問的句式。
孩子想要出去玩,而你又非常忙。在說出「不許去」之前,我們可以用詢問的語氣來說:必須現在下樓玩嗎?媽媽現在正在忙,沒有時間怎麼辦?
這就好比我們的目的地是一樣的,只是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到達。詢問的過程可以引導孩子循序漸進地去思考,而不是脫口而出的「不」。
這個過程中,我們既尊重了孩子,也讓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並不是說不能命令孩子,只是大部分時間不是必須使用命令。
威脅的語言解決不了問題還讓人厭惡
之所以在生活中中,我們喜歡用威脅來讓孩子屈服,是因為孩子是弱勢,在生活中父母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孩子需要依靠父母。
但是事實上,威脅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尤其是當孩子越來越大,父母的威脅只會讓他們產生更強的叛逆和報復。尤其是那些習慣用威脅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的父母。
想像一下,當你老了,孩子威脅著說要送你去養老院。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傷心、氣憤。對於孩子來說,除了傷心、氣憤還有害怕。當他們懷著忐忑的心情發現父母所說的威脅沒有實現,下一次他們再去觸碰這些規則,試探父母的底線。
很多時候父母威脅孩子只是順口而出的話,具體是否會真正做到,他們自己都沒有想過。
所以說用威脅去讓孩子遵從命令不但沒有用,還會讓孩子不斷地越過父母的底線。
當我們想要用威脅來讓孩子屈服的時候,不如直接說出自己的要求和後果。
你說再不寫作業今天就別吃飯了。可以改變說法,現在就去寫作業,飯前寫不完就只能餓著肚子寫了,只能寫完再吃飯。
給出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的後果,比一句寫不完就不要吃飯更有用。
這些生活中隱形的傷害,父母們無時無刻不在做。很多父母不會換位思考,更不會知道,原來我麼竟然一直在傷害孩子。
我們說溝通是一門藝術,學會與孩子溝通更是十分重要。那些看似普通的話語說得多了,就會變成刀子。
好好和孩子說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溝通開始做個理智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