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做到「三問三不問」,孩子成長的更優秀。

學校回家後,不少父母自然就會關心詢問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問錯了問題。

1、「三不問」

先不看文章,想一想,你最習慣問的是什麼?

飯吃完了嗎?/有沒有上廁所? 聽老師話了嗎? 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

是不是很多人都會問這三大類?

而且不少父母真的是每天都會重復問這三大類問題,甚至一天內要重復問好幾遍。

為什麼?關心啊,而經常的孩子卻不回答;那父母更加著急,就盯著問更多。

如果說的正好是你,我個人非常建議大家可以停止。

父母的關注是陽光,陽光灑在哪裡,哪裡就會生根發芽。

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這三個問題,背後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做到「三問三不問」,孩子成長的更優秀。

1、飯吃完了嗎?/有沒有上廁所?

這是關於生理類的問題,特別能理解。小D當年2歲剛剛去上托兒所的時候,我最擔心的也是會不會餓著,有沒有尿褲子或者憋大便。

但後來我發現,如果孩子本身沒有這方面困擾的,你問了也沒啥。

但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去了幼稚園後,就不適應,出現了不吃飯不上廁所的情況。

那麼你越問,他這個問題就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

大部分孩子剛剛上幼稚園後,都會出現某些行為倒退,比如吃飯要喂了,尿褲子了、晚上入睡困難了等。這其實是他們入園不適應的一種表現。

當孩子面對較大的生活環境的改變後,他們就會失去掌控力。這時,他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緊緊抓住自己還能控制的「救命稻草」,也就是吃喝拉睡。

我們眼裡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們應對入園焦慮的解藥。

所以你盯著這些問題沒用,反而更需要關注真正的源頭,疏導他們的入園焦慮。

(如何應對入園焦慮,戳->媽媽,我不想去幼稚園|講真,你自己一周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做到「三問三不問」,孩子成長的更優秀。

2、聽老師的話嗎?

這應該也很常見吧,至少我從小父母就會這樣教育我,「上學後要聽老師的話」。

直到我做了母親後,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又看到了越來越多熟人[猥.褻]的案件,我發現「聽話」這件事真的是個錯誤命題。

很多人也許第一反應還是不同意,不聽話不就是「熊孩子」嗎?

但聽話不等於講理,更加不等同於明事理,我們只是簡單粗暴地告訴孩子,需要因為某個「身份」而服從。

捫心自問,父母也好,老師也好,都是會犯錯的,當然大部分情況也都是對的。

但是我們更需要讓孩子關注的是,為什麼老師說的這件事我需要遵守?老師講的這個是否有道理?

管教的終極目標是激發孩子「自我管理」機制。

只有從小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和獨立思考能力,他們長大後才能充分「自治」,也能有勇氣對於不合理大聲說不。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做到「三問三不問」,孩子成長的更優秀。

3、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

這個也是人之常情,自己家的孩子都是寶,第一次踏入社會,我們無法隨時隨地跟著,難免會擔心孩子被人欺負了。

這些看似是關心,但卻是在和孩子傳遞「受害者」心理。

幼稚園生活是孩子的第一次人際互動,我們的回饋也會變成他們的社交體驗。

那不少父母會說啦,並不是啊,我問孩子「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孩子就會說有的,有時還能說出名字的。

要知道學齡前孩子語言發展並不成熟,想像和現實有時還會混淆。

我們這個提問本身就是有引導式的,孩子自然就進入了我們設置的場景。

我並不是說幼稚園就沒有欺負和霸淩事件,但我們要相信大部分只是孩子之間的打鬧。

更要相信,大部分情況下,我的孩子是有能力處理這些小小社交衝突的。

當我們自身帶著「受害者」心理和孩子對話, 就會剝奪他們面對社交衝突的鍛煉機會。

我們看到的只有孩子的無能,我們的詢問關心也是在增強他的無能,那麼慢慢的,孩子就真的「習得性無能」了。

2、三要問

那說完了「不要問」的三句話,再來聊聊可以問什麼吧。

1、今天學到了什麼?可以教媽媽嗎?

這是我最經常問小D的,從托兒所開始就會這麼問,一直保留到現在。

這也是我希望小D擁有的對於學校的印象: 幫助我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讓我成為更加有用的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人。

而當我們表示要從孩子那裡學習的時候,又能進一步激發孩子學習和分享的慾望,這樣就能正向促進了孩子上學的動力。

小D從三歲不到就「教」了我很多,從做鬼臉,各種瑜伽動作,到現在的如何現場表達、怎麼進行自然拼讀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做到「三問三不問」,孩子成長的更優秀。

2、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

我們肯定希望了解孩子幼稚園發生了什麼,我是習慣性地用「好玩、有趣」這樣的詞語來提問。

積極情緒會感染,正面提問也會感染。

但也並不是所有情況,孩子都願意分享的。有時你問了就會「一問三不知」。

那我通常都會先和小D分享,當我和小D分開的這一天裡,我做了什麼事情,什麼時候想念了小D。然後再引導她分享。

如果還是無果,那麼推薦這個「 我猜你答小魔法」的遊戲。

3、有什麼需要媽媽幫忙的嗎?

當然啦,並不是說一味地只問「正能量」問題,孩子第一次獨立面對社會肯定也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與其預設「孩子被欺負」,我更願意選擇問開放式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我的主觀臆斷。

更加關鍵的是,它強化了父母的作用,「你自己搞得定的,媽媽不插手;但任何情況,只要你需要,媽媽永遠在這裡會提供幫助」。

這個提問,我也是從小D托兒所就開始問的。

說實話,當時2歲半的孩子,經常「文不對題」,比如你能幫我把鱷魚毛絨帶到學校嗎?明天可以不去學校嗎?

那時的她,大部分的關注點還是自己,不存在和同齡人互動產生的煩惱。

但我還是堅持這麼做,而且每次也都是非常認真地聽她說,分享她的煩惱,幫她想辦法。

如今,小D 5歲了,果然開始有不少小煩惱了,她都會第一時間和我分享尋求我的幫助。

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聊天,家庭最好的課堂就是餐桌,和孩子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做到「三問三不問」,孩子成長的更優秀。

記得當年小D第一次入託的時候,我就在自己的手賬上寫了一句給她的祝福: 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其實這句話不僅是送給小D,也是送給我自己和你們。

我們的提問不僅僅只是問題,更是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我們的三觀會通過我們的提問,傳遞給孩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