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武志紅老師的文章,說一個健康的孩子需要背叛父母兩次。
如果孩子從小被鼓勵做他自己,便會導致他對父母的背叛,也就是叛逆。
孩子的叛逆常常被家長誤解,覺得是一件壞事,其實那不過是孩子在做他自己。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聽話過於順從,絕對地忠誠於父母,
那意味著孩子的生命被裹挾在父母的空間裡,他們沒有自己的空間。
所以孩子的叛逆可以被理解為孩子的生命力,每個小孩都有兩個叛逆期。
第一個是一歲半到三歲,這個時候孩子會說,不,我來。不讓父母控制他們,不接受父母的安排。
第二個叛逆期也就是我們都熟悉的青春期。
由於體內迅速發展的荷爾蒙,加上他們心智的不成熟,很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他們想自己決定自己的事,他們無限放大自己的力量。
但是其實不成熟的他們還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和支持。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想以兒時那種的高壓的姿態來對付孩子,有的孩子可能會歇斯底里的爆發,反抗。
老師說,這兩個叛逆期都是孩子在積攢力量,為了更好地進入下一階段。
第一個階段非常地重要,也就是三歲之前。
孩子的叛逆如果被打壓,他就會與媽媽建立超粘稠的關係,嚴重依賴,那麼孩子的生命力就被悶住了。
反之如果他能夠被鼓勵支持,確信他可以做自己,那他的自我就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直到第二個叛逆期結束,一個人就進入了成年,真正開始抉擇、創造自己的人生。
沒有給孩子叛逆與冒犯的機會,就不會有生命力揮灑的空間。
也就是說這個孩子沒有獨立的自我,不能夠很好地做自己。
所以老師的觀點是,作為父母,請允許自己的孩子叛逆。
給予他我們足夠的信任、陪伴與尊重,不要抑制他們的天性和創造力,讓孩子去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我覺得,之所以孩子會給我們一種過於強烈的叛逆的感覺,
那可能恰恰說明我們對於孩子的天性太過於壓制了,或者沒有搞清楚孩子的訴求,
或者沒有找到巧妙應對的辦法,是時候好好地反思自我了。
本人家裡也有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有著深切的體驗。
也曾迷茫困惑無助過,嘗試從心理學角度解救而不得要領被另一半簡單粗暴地否定過,
好像周圍的人,那時都和我站在一邊,針對的都是孩子,都覺得這個孩子太過分了,
他就應該受到懲罰,所以面對孩子的歇斯底里,我們父母更加地變本加厲,狂風暴雨……
家不再是安寧溫暖的港灣,而是浪尖上飄搖不定的小船。。。
但是一次次鬥爭下來的結果,並沒有把孩子改造好,反而把自己氣得不輕。
那個在我們看來六親不認了的小孩,大概也被我們傷得面目全非。
後來,跟著一些心理學或教育方面的老師,從心理學角度上重新審視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越來越意識到,孩子的問題,根源在於父母,常常是父母的修行太淺,腳步太慢,無力應對孩子突飛猛進的變化。
就我們來說,感覺小時候還是給了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間,遇事也比較能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的。當然也有很多時候在以權威壓制孩子。
那時,孩子小,無力反抗,只能服從。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這種權威開始被挑戰,被質疑,被削減。
最終,在我們的一步步退讓之下,孩子一步步安營扎寨。
哦,孩子是在用叛逆不羈來爭取屬於他的地盤,來宣告他的獨立,他的成長。
來告訴我們他長大了。
我們只有一步步退讓,孩子才得以突破牢籠,破繭,成蝶。是這樣吧。
不得不承認,越來越意識到,心理學家們,他們說的是對的。
我用自己學到的理念,積極調整,修復殘破的內心,漸漸捋順我們的家庭關係,
建立起和孩子的邊界感,我們的小家庭,漸漸回溫,越來越和諧了。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也說道,對於叛逆期的孩子,首先要學會理解,學會傾聽和正確的交流溝通。
同時要有耐心,真正了解孩子的障礙和需要,多給予孩子愛和認同。
盡量避免去作負面的誤解。越誤解越叛逆,會形成惡性循環。
在生活中要多給予正面反饋,你越能看見他理解他包容他認同他關愛他,
看見他的積極面和閃光點,他就會越加光彩照人。
想想能陪伴孩子的時光,已經不多了。轉眼他就會長大,像鳥兒一樣展翅翱翔去。
最後,用龍應台的話來收尾吧: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為人父母,一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