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父母前,請先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少了父母與伴侶的愛,你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家|回家吧I'm home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父親希望我能勸告他的女兒,不要抽菸。

「女孩子抽菸很醜!」這位父親這麼說,不過這位父親倒是時常煙不離手。

我很好奇他的女兒會從他的身上學到什麼,我也很懷疑在這樣的「示範」之下,他要如何勸阻他的女兒戒菸。

於是,這位父親可能求助於女兒的老師或輔導人員,希望透過其他人來改善女兒的行為,卻不知道自己對女兒具有多大的影響力。

很多父母都明白「身教」的重要性,也都聽聞過「身教重於言教」的論述,然而很多時候,僅僅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加諸在兒女的身上,或是在言語的教導上多所著墨,實際上自己卻無法實行。

而這些矛盾及衝突,看在青少年的眼裡,往往會引起更強烈的不滿及反抗。

因為在青春期的發展階段,青少年雖然渴望擁有自我、嚮往獨立自由,但他依舊仰賴家庭,並試圖從父母親的觀念作為中尋找決定自己的價值觀及作法。

因此,對於父母親的一言一行,難免留心觀察、加以比較。

一旦發現父母親說得比做得多,或是言行往往不一致時,青少年也就更不願意遵守父母親所訂定的規範或期待。

成為父母前,請先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倘若父母師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具備什麼樣的品格、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而自己都能夠先經歷及實行時,其實無須在口語上遵遵教誨,孩子自然會潛移默化、從中學習。

因為家庭中的重要他人正將這些好壞優劣的生活態度、形式呈現在他的面前,即使沒有口頭上的叮嚀,他也能夠模仿內化。

因此,問題不在於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父母親本身是什麼樣的人。

很多父母親尋求輔導人員的協助,無論是進行心理諮商、團體輔導,或是參加親職成長班,無非希望了解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學習如何與他們溝通及相處。

當然,某些方式或技巧、知識或理論確實能夠幫助家長們更加認識青春期的兒女,也能夠改善親子之間的互動。

但我深深覺得,除非父母本身也有所改變成長,那種更新不見得是為了孩子,很可能在改變的歷程中,父母本身就得到幫助,而越發地活出生命的光彩,才會是治本的方法。

因為即使成為父母,在每個人的心中依舊有個小孩,需要我們去關照。

很可能在我們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受過家庭的傷害、父母不當的對待,或是不同的生命經歷,這些都會在我們成為父母時,形成對兒女的教養態度及方式。

簡單來說,因為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呈現什麼樣的生命狀態,從我們口中說出什麼樣的話語,我們如何與人接觸相處,這些父母身上的特質,都會直接影響孩子。

而青少年不只從父母的言語中學習,更從父母的日常行為中,發展自己的應對方式。

成為父母前,請先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那麼,我們將給予孩子什麼樣的示範呢?

我們是否說一套、做一套,卻期待他能夠比我們更加平衡?我們是否在孩子的身上加諸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或者我們總是在意孩子外在的表現,卻忽略了他內在品格的培養?

當父母親能夠停下來審視靜思時,將會發現自己對孩子具有多大的影響力,且無論好壞。

固然青少年也同樣受到同儕及外在環境的影響,但父母家人終究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為人父母者,也都同樣走過青澀的少年路。或許在期待孩子改變之前,可以先學習成為自己的好父母,先照顧好自己內在的需要,先整理自己成長的歷程,先成為自己所期待的人。

那麼,當父母親活得亮麗愉悅時,青少年也會從中找到正面的成長力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