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見到不少親友帶孩子,簡直眾生百態。
去有孩子的親友家,眼見有的父母時刻盯著孩子,時不時大吼一聲「別動!」「出來!你怎麼又……」「不行!今天不行!……」
要是大家帶著孩子聚會,更了不得!
孩子們鬧起來,家長有大聲訓斥的、有當「仲裁者」調停的、有喊自家孩子的……
人聲鼎沸,聲聲入耳。
但是孩子的表現呢?
很奇怪,有的越訓越擰著脖子對著幹,有的默默坐在一邊不再出聲,有的一扭頭不當一回事……
看著這些,真的想說,求求你們了!別再這樣大吼大叫地教育孩子了好嗎?
01
很多家長都會說,好好跟孩子說就是不聽,一呵斥馬上就聽話了;
也有家長說,這不過是一時失控,氣上頭了,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不會有孩子會因為這個記父母仇的。
於是,更多的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失控,然後內疚,然後原諒自己。
但是別忘了,你們是孩子最信任、最愛的爸爸媽媽,從你們口中大聲吼出來的,殺傷力會成倍增加!
經常被家長吼叫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這些問題:
1 安全感缺失。
很多孩子在經歷多次「無緣無故」被吼的事情後,很容易不再信任父母,心中開始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最大的表現就是無論何時都戰戰兢兢,不敢做任何事情。
2 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請回憶一下,當孩子犯錯時,你是不是這樣說過:
現在我們來代入孩子的角色,想像一下,當自己被爸媽這樣說,會是什麼感覺?
是不是會覺得害怕,或者想跟父母對著幹?
我就不穿鞋,就不收拾桌子,就要打斷你說話,氣死你!
我們想要訓斥孩子的時候,目的都是想改變孩子的某些行為。
但說出的話,卻讓孩子心情非常不爽,他們不得不遮罩你,或者針對你。
02
1、說你看到的事實,對事不對人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弄髒了地板,家長們會脫口而出:你看你,又把地板弄髒了,你能不能小心一點?
這種用「你」開頭的句式,一上來就是責備,當人不斷被指責做錯的時候,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不願意執行對方的指令。
所以,遇事不要先指責。
你可以換成「我」的表達方式,描述我看到的事實,把焦點放在事情本身。
比如:我看到地板髒了;我看到衛生間的燈還開著;我看到玩具很亂。
當大人描述自己看到的問題時,孩子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如果他不知道,就進行下一步。
2、說出提示,不親自上手
一般情況下,如果看到孩子把橘子皮丟在沙發上,我們不要說:「怎麼把橘子皮放在沙發上?你當這是垃圾堆嗎?」
然後邊抱怨邊幫孩子收拾,或者命令他收拾。
我們的任何教育,都該是引導孩子獨立完成和解決問題,而不是替他們包辦,還抱怨他們添麻煩。
你可以先描述事實:「我看到橘子皮在沙發上。」
然後給出提示:「橘子皮應該扔在垃圾桶裡。」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也是給出提示。
比如孩子把鞋子穿反了,所以提不上去,你就可以給出提示:鞋子提不上去,這是為什麼呢?要不換另一隻試試?
3、不說長篇大論,只說簡單詞語
當時間已經很晚了,孩子的玩具還擺放得亂糟糟的。
你不要上來就說:我都跟你們說多少遍了?玩具玩完了要收拾,你們也答應好了洗完澡就收拾,可是你們一直在瘋玩,我怎麼沒看出你們有收拾的意思?
只需要簡單的描述:孩子們,玩具。
他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孩子都特別討厭長篇大論,尤其對於低齡孩子來說,他們根本記不住復雜的一串話,長此以往,只能遮罩你,對他們來說,話越短越容易記住,也越有效。
4、說出你的感受,不要給孩子定性
比如,當孩子禍害了你的化妝品時。
你不要說:你怎麼這麼搗蛋?都說不要碰我的化妝品,你真是不乖!
可以說:我太心疼了,那是我最喜歡的口紅,你卻弄碎了。
甚至你可以語氣中帶著生氣。
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們並不介意看到大人表達真實感受。
他們介意的,是你對他們品行和人格的肆意評價。
這時候可能有家長會疑惑,我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感受,這樣好嗎?
其實,當我們生氣時,還假惺惺地說自己沒生氣,然後開始給孩子定性,說教,這樣才不好。
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給你的心情造成了影響,這就給了孩子一個正當且合理的改變理由。
從前我們總以為打孩子才會傷害孩子,卻不知道言語上的傷害,更為隱秘,也更為深刻。
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會忍不住發脾氣;
孩子也不是完美的孩子,總會犯點小錯誤。
那麼,就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開始吧,一起改變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