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這2種回答比較傷孩子的心

上週末,在遊樂場裡遇到這樣一幕:

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正玩得開心,等在一旁的媽媽接到一個電話後,沖孩子喊:「寶貝,我們得走了。」

小孩兒根本沒搭腔。

媽媽又催。

孩子依然捨不得放下手裡的玩具,只是抬起頭,央求到: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

媽媽沒好氣地說:「不行!走!媽媽等下有事呢!」

哪知孩子的倔脾氣上來了。一邊扯著嗓子尖叫,一邊雙手死死抱住遊樂場裡頭的一根柱子。

大庭廣眾之下,母子倆就跟一根柱子較上勁了。

起碼折騰了小20分鐘,孩子估計也是沒力氣了,媽媽才滿頭大汗地拖著孩子狼狽離開了。

我在邊上看得都累。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這2種回答比較傷孩子的心

這種情況在育兒中不少見。

比如,該吃飯了,你喊半天孩子不理你;該跟小夥伴說拜拜了,你叫半天孩子不動身;該關掉電視寫作業了,你催半天沒進展……

孩子嘴裡可能同時還撒嬌著:媽媽,再等下嘛。

總之,要求孩子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好像特別困難,特別不容易配合大人。

這種時候,怎麼辦?答案是,分情況,有技巧地應對。

01

「只能多玩10分鐘。」

很多家長困惑,為什麼明明跟孩子約定好,孩子總是不遵守呢?

說好只能看一集動畫片,結果一集結束了,孩子說「讓我看完下集吧」。

父母就覺得讓孩子一直掂掛著動畫片也不好,所以讓他看了。

說好只能玩30分鐘,結果一個小時過去了,孩子說「讓我多玩10分鐘吧」。

父母就覺得反正10分鐘也不長,所以讓他玩了。

10分鐘雖然不短,但×2、×3、×4,就是一筆難以計算成本的時間賬。

孩子一點點提要求,父母也覺得合理,於是一次次滿足他的索要。

其實,孩子是在試探你的底線。

當他發現,無論他提什麼要求你都會答應,就會變得肆無忌憚,不再把你的要求放在眼裡。

你以為無傷大雅的小小拖延,正在毀了孩子的自製力,也嚴重損害了你作為父母的尊嚴。

父母的縱容,會讓孩子變得過度依賴。

不管他有什麼心願或要求,只要向父母提就可以了,孩子會發現不僅可以在情感上依賴父母,也可以在行為上依賴父母。

「媽寶男」就是這樣出現的,懶得動手,懶得約束自己,反正有父母撐腰。

父母的妥協,會讓孩子變得過度自大。

總被滿足的孩子,會習慣對他人頤指氣使、指指點點,認為任何人都不能違背自己的意思。

一旦被否定,被反抗,他們難以承受打擊,會變得很脆弱。

為了孩子,我們一定要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

該說「不」的時候要堅決說不,該有界限的時候要守住界限,該有規則的時候要遵守規則。

寧願提前跟孩子約定好時間和次數,也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協退讓。

不要衝孩子吼,不亂發脾氣,不做情緒化的家長。

每個父母都應該有條件地愛孩子,不在原則上談條件,不違背本心輕易縱容孩子。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這2種回答比較傷孩子的心

「我說不行就不行!」

前幾天坐捷運時,看到一對母子因為手機而爭吵。

兒子想拿手機玩遊戲,媽媽不給,兒子就一直嚷嚷「你答應給我玩的」。

媽媽一直盯著手機,頭也不抬地說:「我說不行就不行!」

兒子不幹了,直接搶媽媽的手機,被推開後甚至抬手推了媽媽一把。

父母教育孩子最悲哀的是: 把孩子變成了敵人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也一天天變得不聽話,父母的耐心越來越少,脾氣越來越大。

原本的教導變成了指責,原本的傳授變成的命令,原本的父母也變成了「暴君」。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是孩子最親的人,所以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話,一定要按自己的吩咐做事。

如果孩子沒做好,那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好好說話不聽,那就直接命令,直接開罵。

「暴君式」教育,「獨斷型」父母,使得教育大打折扣,也把孩子越推越遠。

02

我也見過身邊的孩子,一到外頭玩就不願離開的情形。

比如有個小朋友到我家做客,時間到了該回家了。那這個媽媽就跟孩子商量,「我們現在回家好不好呀。」孩子不願意,要求再玩會兒,媽媽就妥協了。

等了一會兒,又跟孩子好言好語勸導,可是孩子仍然不聽話。這個時候媽媽惱了,就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

這個媽媽的處理方式很有代表性。我們看到,這個媽媽似乎不太擅長去做那個拍板的人。

更好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你可以民主地去跟孩子約好,玩多久回去。並且時間快到的時候,提前提醒孩子,好讓孩子有一個緩衝的時間。但是時間到了,就別再去問孩子,「我們現在回去好不好了。」也不需要去跟孩子解釋什麼,或者奢望孩子能心甘情願地配合我們。我們只需要溫和但是堅定地告訴孩子:

「10分鐘到了,我們現在該走了。」

這個時候,一些孩子會不樂意,一些孩子甚至會大哭。我們不要把孩子的哭鬧看成是「故意說話不算話」呀,「刻意跟我們對著幹」呀、「不懂事」呀之類。哭鬧只是孩子處理他們自己內心情緒的一種方式而已。所以,我們堅持我們的原則,但是理解孩子釋放情緒的需要。

比如, 我的孩子哭,我就去抱住他。不批評他不該哭。就允許他哭。就在他的哭聲中,帶著他跟鄰居說拜拜。這樣簡單乾脆地去處理,就很好,也很有效。

這裡我想特別指出一點,即:一個小小孩的意願當然需要被尊重,但同時他們也需要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力量,以及父母所設定的邊界。這同樣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全。

也就是說,在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以及只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給孩子自由做主的空間。但是,也有一些事,比如涉及到安全問題,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影響到了父母以及其他人,我們就需要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溫和但是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底線,從而幫孩子進入到一個有規則的世界。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這2種回答比較傷孩子的心

教育好孩子

一定要講策略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的相處方式並不相同。

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未必能夠做到最好,但一定要不斷摸索,不斷成長。

父母真的要掌握一些教育常識,懂一些教育孩子的道理。

畢竟,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有了正確的策略,教育孩子就不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1.不要和孩子對著幹

孩子不聽話,若父母強硬要管教孩子,就會逼得孩子叛逆。

在叛逆心理作用下,孩子甚至和父母對著幹,有時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試著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同時也闡明自己的立場,讓孩子知道,他不應該這麼做。

2、 堅持原則

面對孩子的哭鬧、撒嬌、求情,父母要保持理性,堅持教育中的原則,不隨便妥協。

當然,原則必然是之前就和孩子一起定好的,不能夠隨便更改,父母和孩子都要嚴格執行。

3、避免經常跟孩子談條件

父母常跟孩子談條件,孩子也就學會了跟父母談條件。

所以,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真誠的精神鼓勵,不通過講條件獎勵孩子。

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並且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孩子有了自己做決定的權利,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討價還價。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一言一行都足以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務必要負責到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