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客家話,陝西話,誰才是大秦帝國留下的文化

網上這這幾年各種文章說是客家話,粵語,甚至閩南語說是秦國時期的語言,或者官方語言,關於這個爭論,具體看下文解說。

粵語,客家話,陝西話,誰才是大秦帝國留下的文化
粵語,客家話,陝西話,誰才是大秦帝國留下的文化

秦朝時期說的方言,既不是粵語,也不是陝西話(廣義),而是當時的中原雅語。

中原雅語是周朝時中原(河南)一帶的共同用於,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到春秋戰國時期,儘管各諸侯國語言不同,但在官方交往和文人講學等方面,都統一使用的是中原雅語,因此孔子也曾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秦朝稱霸天下後,在優化周朝文字後,形成小篆在全國推行,除了統一文字,秦朝還統一了語言、度量衡、甚至是車軸距,使得各國遵循秦國要求,廢除其他諸侯國標準。

粵語,客家話,陝西話,誰才是大秦帝國留下的文化
粵語,客家話,陝西話,誰才是大秦帝國留下的文化

其中在語言方面,在全國推行的正是中原雅語。至於大家疑惑為什麼不是陝西話,這是因為陝西話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陝西話,指的是陝西關中的方言,而自西周始,關中方言又稱雅語,正是後來秦朝推行的中原雅語,若以狹義的陝西話來定義,我們可以說秦朝的方言是陝西話。

廣義的陝西話卻包含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晉語多種語言,而這些語言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發生著變化,甚至還摻雜著少數民族的語言,因此嚴謹地講,我們不能說秦朝方言是陝西話。

至於秦朝說的是粵語,這還得從秦始皇三征百越說起。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出兵征服百越之地,經過三次征伐,成功將百越之地納入秦朝統治疆域中,其中為了更快地穩固對百越之地的統治,秦始皇還遷移了數十萬民眾前往百越之地,而秦朝時期的中原雅語也隨之被帶入了百越之地。

粵語,客家話,陝西話,誰才是大秦帝國留下的文化
粵語,客家話,陝西話,誰才是大秦帝國留下的文化

到秦朝末年時,駐紮在百越的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並改變自己的生活習俗和語言,將自己「異化」成粵人便於統治,同時還任用粵人為官,但在百越西江的中部,卻因大量遷移秦民的入駐,使得秦朝的中原雅語在此盛行起來。

後來漢朝建立,將嶺南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個郡,同時設交趾刺史部便於管理,但不久後交趾刺史部又遷至西江中部蒼梧郡治廣信。

此後數百年里,因三國群雄並起,嶺南地區不斷被分裂,又因八王之亂等事件,大量中原人南遷嶺南,使得漢民粵民文化融合,而粵語則在此過程中,逐漸成為西江流城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

而此時的中原地區,卻因少數民族的統治,其原屬的中原雅語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此有「南人至今能晉語」的說法。

嶺南人保留了中原雅語的同時,中原雅語卻發生極大改變,兩者一對比,我們就能從粵語中看出它保留著更多南北朝時期前中原雅語的特徵,沒有受到外來方言的同化。

再後來粵語發展到宋朝,已經成為了具有顯著特色的漢語方言,並且在番禺(廣州)、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域成為了通用語言。所以粵語只是和秦朝的中原雅語有一定相似度,並不是說秦朝時期的方言就是粵語。

綜上所述,秦朝時期,在全國推行的是中原雅語,是狹義的陝西話(關中方言),並非廣義的陝西話,更不是粵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