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個年我發現,孩子根本「不會」跟小朋友一起玩!

過年放假,孩子們就喜歡聚在一堆玩。吵吵鬧鬧是真的,但是對老母親來講,省心也是真的。

  大的哄著小的,小的跟著大的,沒一個喊「媽」的。

  弟弟已經2歲多了,像他們這麼大的娃,社交逐漸開始成為生活中的「主旋律」。

  但這個階段,孩子們的不同個性也逐漸凸顯出來了。

過個年我發現,孩子根本「不會」跟小朋友一起玩!

  有的就是「社牛」那一波的,喜歡跟小朋友玩,也能玩到一起去。但有的小朋友,卻是妥妥的「社恐」了。

  這不,過年走親戚就碰到一個「社恐」小寶寶。別的小朋友玩的開開心心,但是他呢,就自己在一邊看著,完全沒有要參與的意思。

  孩子媽媽也很焦慮,「這麼膽小,這可怎麼辦啊~」

  其實啊,很多人都和我這親戚一樣,對孩子內向膽小感到擔憂,看著孩子不愛跟別人玩,就給他們扣上了「社交能力差」的帽子。

  真的如此嗎?

  今天的文章就來聊一聊孩子的社交問題,希望能給媽媽們一些新的感悟和「解題思路」。

1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跟別的小朋友玩?

  1、社交發育規律及天生個性使然

  跟其他任何一種能力一樣,寶寶的社交能力也是循序漸進發展的。這一點在孩子的遊戲形式上體現的最為明顯。

  1歲到1歲半之前的孩子:

  大多數都是以單獨遊戲為主,他們更喜歡一個人玩。

  1到2歲的孩子:

  社交意識逐漸增強,開始對別人的活動產生興趣,逐漸進入平行遊戲階段。

  即便和小朋友待在一起,也依然是各玩各的,彼此之間缺乏互動,大多以觀望為主。

  僅有的一些互動形式可能都表現為搶玩具。因為孩子的物權意識也在這時候覺醒了。

  2-3歲以後:

  孩子才算真正的進入聯合遊戲的階段,會共同玩玩具、分享玩具、過家家等。

  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看到孩子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說他們膽小、社交能力差。

  因為這很可能只是孩子正常的發展規律。

  此外,有些個性天生內向、謹慎型的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物和環境,更習慣於迴避與觀察,這也就表現為遠遠的看著別人玩。

  所以孩子不愛跟小朋友玩,也可能就是性格使然。性格沒有好壞,只有不同,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接納。

  2、過度的關注/幫助孩子,導致他越來越退縮

  孩子不敢去social,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源於家長的過度幫助。

  過年跟朋友聊天說起孩子,她還在吐槽,說現在的孩子太嬌氣了,這也碰不得,那也摸不得,動不動就嫌髒,走兩步就得抱著。

  我心裡暗想,還不都是家長「慣」的。

  其實,孩子啊,從出生開始他自發成長、探索外界的意願就是非常強烈的。

  我們去觀察孩子啊,如果我們不管他,是不是沒有一刻是閒著的?

  但是咱們呢,總是要插手。

  他想玩泥巴,你:別玩,髒死了,還得給你洗!

  他想上台階,你:你上得去嗎,我抱你吧!

  他想倒水,你:一會兒把杯子摔了,我給你倒!

  總之,在咱們看來,孩子的每個動作都是「極限運動」,就會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導致他沒有辦法滿足自己親自探索的慾望,對生活失去自主性和掌控感。

  當他習慣了你的幫助,去還原生活場景或社交場景的時候,就會因為「我沒做過、沒接觸過、沒嘗試過」,變得縮手縮腳。

  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朋友,第一反應就是先遠離、先觀察。

  3、給孩子樹立「假想敵」,讓他覺得社交環境很危險

  還有一種可能,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玩,是因為被大人「嚇」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不知道大家在帶娃的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啊:

  飯不吃了是吧,那我端走了啊~孩子一聽,三口並兩口趕緊吃了~

  扭扭車騎夠了扔路邊了是吧,那我給小哥哥騎了啊~孩子一聽,一溜煙騎走了~

  你無形之中,給孩子樹立了一堆的「假想敵」。

  孩子不聽話,這招一出,效果確實立竿見影,但是這會帶來什麼樣的長遠的影響呢?

  為什麼別的小朋友看一眼他的玩具他都不願意?

  為什麼明明不喜歡吃的東西,為了不給別人也要自己霸著?

  為什麼寧可自己孤孤單單一個人玩,也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

  因為在他看來,小朋友都是「壞傢伙」,他們都是要來跟他搶玩具、搶零食的,這個社交環境是不安全的!

  所以你看,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社交問題」,一方面可能源於孩子的正常發展規律或天生性格,而另一方面,原因則可能存在於我們身上。

  但不管是何種原因,我們都不應該指責孩子、給他們貼上「膽小怯懦」「社交能力差」的標籤。

  我知道,孩子進入2歲以後,社交能力為重中之重,家長們確實可能關心則亂。

  但是,真想要幫孩子提升社交技能啊,接納並認可孩子的發展規律和性格特徵才是第一步。

  在此之後,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兩個方面改善,讓寶寶逐漸適應不斷增多的社交場景。

2

如何讓寶寶逐漸適應社交場景?

  1、放手讓孩子去探索

  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父母對於孩子,總是既想要大包大攬,又想要他自己獨立自主。

  可是我們沒給他們鍛鍊的機會,又怎麼獨立自主呢。

  想像一下,孩子在什麼情況下願意主動去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動?

  在我看來,一定是他覺得自己有能力應對眼前相對陌生的人或環境的時候。

  那麼這種能力從何而來,就得靠自己不斷的探索、嘗試。

  所以,不要總想著什麼事都幫他做了,在保證安全的範圍內,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過個年我發現,孩子根本「不會」跟小朋友一起玩!

  他想要自己倒水,大不了就是灑一地。但是他卻能在一次次嘗試後,準確的把水倒進杯子裡;

  他想要上台階,甭管是跪著、爬著,就讓他自己來,慢慢他就能輕鬆走上那級台階啦。

  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就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掌控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應對各種情況的。

  到時候,他們就會發現,和別人一起玩?小case而已。

  2、提供社交支持

  孩子不知道怎麼融入其他小朋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輕輕地push孩子一把。

  我家弟弟,絕對不算是開朗型的。有時候鄰居小朋友過來找他玩,他第一反應也是往我身後鑽。

  這個時候,我不會強迫他打招呼。

  只是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口吻,示範如何跟對方打招呼:「小哥哥來啦,我們一起來玩積木好嗎?」

  我呢,也會時不時的邀請一兩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當然,不是邀請來就硬要幾個孩子湊在一起。

  我一般都是先帶著孩子們一起玩,當弟弟看到我跟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之後,他就會逐漸放鬆下來,自然而然的加入。

  當孩子們熟悉之後呢,我再漸漸退出。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體會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樂趣。慢慢的,他就不會那麼牴觸加入別人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