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美國的心理學家安吉拉杜克沃斯教授,通過全國性拼字比賽,對兒童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與此同時,他還深入觀察了美國很多優秀的人物,他得到了一個結論:自控力,是影響孩子未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自控力並非是天生就有的。
美國的心理協會也表明,孩子的自控力,影響著他們目標的實現。
其實不難想像,同樣是學生,一個能夠控制住自己,先寫完作業,再考慮玩、看電視。另一一個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作業還沒完成,就想玩手機。這兩個孩子,誰更容易成才?
有些家長喜歡說:「我家孩子其實很聰明,但就是不定神。」
其實,孩子就是缺失了自控力!
就如心理學家安吉拉杜克沃斯所說,自控力並非是天生就有的,很多時候,需要家長進行干預。並且,自控力的培養,也有關鍵期。
3-6歲,孩子自控力培養的關鍵期,家長勿錯過
若是一個2歲還沒到的小娃娃,無法控制自己,那麼沒關係,畢竟還小。
但如果孩子已經6歲了,孩子還沒有自控力,那麼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失職了。
孩子,在開始認識到自我的年齡,是3歲,而這時候,是最佳的自控力培養時間,一直到6歲,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好培養的。
那麼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都包含些什麼呢?
比如,教會孩子,什麼是「延遲滿足」;
比如,給予孩子控制生氣、憤怒、著急、恐懼等負面情緒的能力;
比如,緩解懶惰、衝動、拖延等不良行為……
在3-6歲,孩子願意溝通、容易改變的年齡,進行自控力培養,那麼等孩子進入小學、進入青春期,家長就好管理多了!
比如,很多孩子進入小學寫作業拖拉,但是你家孩子都是寫完作業,再去玩;
比如,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脾氣差,但是你家孩子願意坐下來和你好好溝通,在學校也不容易衝動。
孩子青春期的很多問題,都是學齡前沒有引導、教育好。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簡單實用的訓練方法,分享給家長
這裡,才是本文的重心所在,乾貨來了!
方法1:2歲之後,可以開始和孩子「談條件」
「講條件」是「延遲滿足」的一種重要訓練方式,就和我們熟知的「棉花糖實驗」一樣。
但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延遲滿足」中的滿足,大多是物質層面的滿足,而非親子之間愛的滿足。
比如,孩子平時上午不吃零食,都是下午吃零食,忽然,孩子想要上午吃零食。那麼家長就可以開始和孩子講條件了:「如果你上午加零食,那麼下午的零食就沒有了,而且晚上只能聽1個睡前故事。但你還是下午吃零食,那麼晚上媽媽決定再多獎勵你一個睡前故事,也就是2個!」
和孩子講條件,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細節需要注意。
第一個是時間細節。
對於小些的孩子而言,一會兒、2點、10分鐘之後等這些具體的時間詞,他們並沒有什麼概念,若是時間不清晰,那麼這個講條件便是無效的。
家長在定時間的時候,時間短,可以用沙漏,時間長,可以用早飯前、睡覺前等孩子能夠知道的時間。
第二個是獎勵細節。
這個獎勵,和孩子犯錯之後的懲罰、獎勵有所不同,這個獎勵,一定要「額外」給孩子一點,否則,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在「要挾」自己。
方法2:2歲之後,可以與孩子一起,定製「清楚」的規則和計劃
見過在商場外撒潑打滾的孩子麼?
撒潑打滾一次,是正常,每次都撒潑打滾,那就是家長的管教有問題了。因為,這是家長規則、計劃沒有定製清楚的結果。
就如彩蛋,從沒有因為買東西,和我們鬧過,因為我們早就制定過規則:每次去超市,彩蛋只能買一件東西。
這就是一個非常「清楚」的規則,若換成「每次去超市都不能亂買東西」,那麼這就是不清楚的規則,孩子很難去遵守。畢竟,孩子所理解的亂買,和家長理解的亂買,不是一回事兒。
再說計劃。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起床、刷牙洗臉等,都容易磨蹭。我們給彩蛋制定的,就是每天早上7點起床,而不是每天早點起床。
無論是規則,還是計劃,制定的時候,都要「清楚」,孩子才能更好地執行。並且,這樣的規則和計劃,不建議太多,3-5個重要規則,就可以了。
方法3:3歲左右,對孩子進行go和no-go的訓練
這個小遊戲,也非常簡單。
準備一些小卡片,go的卡片可以多準備些,go1、go2等等,每張go的卡片上,可以寫一些孩子能夠做得到的動作,比如跳躍、蹲下,親媽媽等等,在準備一張no-go的卡片,寫上「木頭人8秒不動」。
孩子無論抽到go還是no-go的卡片,都要按照上面的規則完成規定的動作,若做錯了,或者木頭人沒到時間就動了,那麼就懲罰孩子,跳個舞或者講個故事都可以。
寄語:
趁早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可以讓孩子在未來,更少地做出錯誤的選擇。
對於家長來說,不過是幾年稍微用心的教育。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一生受用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