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孩子最難養,但未來也最有出息,看看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我有倆娃。

老大是個男孩,生下來就很溫順、好帶。上學後,成績也一直都不錯。

常有家長一臉艷羨地跟我討教育兒經。

討教得多了,我也一度覺得,

自己可能真的比較會做媽媽,才能把孩子教得這麼好吧?

直到我生了女兒。

她剛滿月就在我們單元樓出名了,原因是夜裡哭得太久,太大聲。

檢查過了,身體沒毛病,就是屬於高需求的寶寶。

養女兒的過程,非常虐。此處省略十萬字。

也是有了女兒後,我幡然醒悟:

孩子好養不好養,跟教養是有關係,

但那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孩子的基因,孩子的先天氣質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尤其是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3種類型的小孩,格外顯得難養。

假如父母一味自責,覺得自己不會養孩子,

那麼反而看不到孩子的真實需求,更無法支持和幫助到孩子;

假如父母純粹覺得孩子是個麻煩和問題,

那就真的可能養出一個問題小孩。

但是,如果父母能夠接納「我就是生了一個特別的小孩」,

恰當引導孩子,找到跟自己孩子獨一無二的相處之道,

反而會更容易養出有出息的小孩。

01

敏感的小孩

一個朋友經常吐槽,說她兒子很「古怪」。

太陽光從窗簾的縫隙灑進來的光斑,能把她兒子嚇哭。

家裡客人說話大聲點,小傢伙受不了也哭。

別人都聞不到什麼氣味,他卻能捂著鼻子大喊「好臭」。

家裡任何一個小變動,他都會第一個敏銳發現。

脾氣更是「難琢磨」

經常是大人如何做都不能讓他「滿意」,動不動就是哭鼻子。

朋友幾近崩潰:這小孩,真的太難搞了!

直到後來,求助一位育兒專家。

對方告訴她:你的孩子不是「難搞」,他只是高敏感。

據說,在世界人群分布中,

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屬於高敏感類型。

高敏感屬於中性詞。

這些孩子的主要特徵是:

對外界刺激反應很敏銳,比如對聲音、氣味、觸覺很敏感。

當然,他們也會對環境變化、人的情緒變化異常敏銳。

很多家長誤以為,這些孩子「刺毛」、「玻璃心」、「難搞」。

但心理學家卻將高敏感孩子比作「高檔樂器」,特別矜貴,

若能被悉心養育,便能奏出這世上最美妙的樂音。

養育高敏感孩子,育兒專家的建議是:

接納孩子的性格特質,避免用特別嚴厲的方式懲罰孩子。

事實上,你的一個眼神、一聲嘆息都會被孩子收入眼中,

令他們心中內疚、恐懼不已。

當然,不是說就此放任高敏感孩子不管,

而是管的時候要注意言辭、方法以及時機。

通俗地說,高敏感的孩子「吃軟不吃硬」,

所以,多用積極正向的語言和他們溝通。

切忌當眾教子。

一定一定記得呵護好他們的自尊心。

耐心耐心再耐心。

02

倔強的小孩

相信不少父母見識過自家孩子身上的那股倔強勁兒。

「我不要聽你的!」

「我就是要做什麼什麼事……「

這種倔強,還不是階段性的,

而是一些孩子身上一貫的特質。

他們習慣了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不僅聽不進別人的話,還常常挑戰權威。

很多家長為此苦惱。

但是,你知道嗎?

雜誌《Cosmopolitan》報道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

比起乖巧懂事的小孩,

性格固執的孩子長大以後成功的幾率更高。

該項研究跟蹤了700多名9至12歲的兒童。

初期,研究者的主要關注點,

在孩子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等方面。

40年後,研究者們繼續追蹤這批孩子,

還特意把他們童年時表現出的優缺點,

和成年時的職業成就聯繫起來,結果顯示:

成年後從事理想事業,並且薪資待遇更為豐厚的人,

他們的童年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非常倔強。

當然,倔強小孩成才的前提是,他們都能被恰當養育。

家長不能硬碰硬,

因為可能導致孩子變得怯懦,或者愈發暴躁、行事不計後果;

也不能撒手不管,因為可能導致孩子為所欲為,

人際關係連同整個人生都陷入困境。

育兒專家的建議是:

允許孩子有脾氣,允許孩子說「不」;

涉及到一些必須遵守的規則和底線,

要溫和但堅定地執行規則規範。

一個比較好用的話術是:

「好的,我看到你很想……不過……(後半句提出附加選項,或規則規範)」

比如,「好的,我看到你玩的捨不得停下來呢,那你想再玩3分鐘,還是5分鐘呢?」

也許,那個倔強的小孩會回答:8分鐘!或者10分鐘。

沒關係,他至少作出了一個選擇。

然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加提醒。

但凡孩子做到了,就及時鼓勵。

慢慢地磨合下來,孩子的配合度就會越來越高。

03

「多動」的小孩

研究超常兒童的施建農教授,

講過這麼一個「多動」孩子的故事:

那個男孩平時上課總是不好好聽講,

手裡小動作特別多,

考試成績也一直不太理想,

還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該去看看病了……」,

這些是一個個貼到男孩身上的標籤。

孩子父母頭都大了,

找到了施教授求助。

剛開始,施教授問男孩什麼,男孩都是愛理不理的,

但後來跟他聊起坦克,孩子的話匣子就完全打開了……

施教授發現孩子根本沒「病」,

他只是對課堂知識不感興趣。

事實上,這個孩子平時痴迷坦克,

對坦克構造有相當深入的了解。

父母給他的所有零花錢,

還有早餐錢,幾乎都用來買了各種關於坦克的書和雜誌。

施教授點撥孩子:

「你如果很想研究坦克,那麼以後讀xx大學的xx專業不錯哦!

從現在起,就好好讀書,為了你的夢想努力吧!」

小男孩聽了眼睛放光。

那之後,成績快速跟了上來。

施建農教授感慨地表示:

很多超常兒童因為飛速掌握了班上教的那些知識,

不願意再專心聽講,

於是經常被判定為「多動」。

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理解和恰當幫助,

那麼這個高智商兒童的天分,很可能就被耽擱了。

當然,並非每個「多動」的、學習成績看似不理想的孩子,

都是超常兒童。

但是,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天賦所在。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警示是:

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更不要只把學校里的考試成績,當作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多跟孩子交流,

關注孩子的喜好,

儘可能為孩子提供支持,

每個孩子,其實都能找到自己綻放的途徑。

說起來,

那些省心的「別人家孩子」,

著實讓人羨慕,

家裡這個「一身毛病」的孩子,

確實養起來不容易。

但請看到,那些所謂的「毛病」,

並非真正的缺點,而是特點,

它們不需要被消除掉,

也不可能被消除掉。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說:

「一定是因為你內心渴求一個獨特的孩子,

上天才賜給你這樣神奇的禮物。」

去接納和了解孩子的特點,

用正確的養育方法對待他吧,

他一定會給你驚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